(北國網訊記者周藝凝)8月的沈陽,連日的高溫暴曬讓中歐班列監管場地上的地表溫度達到了50攝氏度。海關關員正在場地中核對著即將發運的集裝箱的封志號。
(資料圖片)
中歐班列(沈陽)集結中心海關監管現場。
中歐班列(沈陽)集結中心于今年3月4日正式運營,占地面積17.7萬平方米,其中海關監管區占地面積8萬平方米,滿足每年服務1000列以上中歐班列作業能力。
中歐班列(沈陽)集結中心海關監管現場。
從最初的每周開行不足一列,上升至今年的一天一列,沈陽海關所屬遼中海關監管二科科長俞龍說:“當年我們班列出境只有一個口岸,發運量也不大,這些年班列的發運量一年一個臺階,進出境班列的比重也愈加均衡?!?/p>
發展為何如此迅速?變化為何如此巨大?記者來到中歐班列(沈陽)集結中心監管現場一探究竟。場站內早已被集裝箱堆得滿滿當當,鐵路旁,一列班列正在停靠等候,三臺巨大高聳的龍門吊快速移動,這是只有在海港才能見到的場景?,F在,龍門吊應用在了陸港上。
中歐班列(沈陽)集結中心龍門吊。
科技賦能為企業節省了成本,運營方嘗到了滿滿的科技紅利。于是,關企多輪碰撞,多番論證,軟硬件設施不斷升級,一攬子智能化改造項目接續上馬。
全國首創,鐵道規劃至海關監管區域內,即查即發,避免集裝箱先查驗后拖運,大幅壓縮通關時間。
全國首創,H986等大型監管設備共享、數據共享,一次掃描,海關、鐵路同步獲取檢測結果,避免重復檢測作業。
國內領先,運營管理系統與海關監管系統對接,一單通報,數據共享,單證流轉無紙化、場站管理系統智能化。
國內領先,無人值守的智能卡口,實現集裝箱自動派位、自動派工、三維可視化智能化管理,作業效率再提升。
沈陽海關在該中心推行中歐班列集裝箱“智眼探查”監管新模式,運用工業內窺鏡輔助開展中歐班列集裝箱查驗,通過圖像實時回傳、過程同步記錄等功能,實現集裝箱狹窄區域的夾藏夾雜檢查和大型機械設備的底部空腔檢查,可節省吊裝費用1500元每列。
中歐班列(沈陽)集結中心海關監管區查驗現場。
在海關支持下,中歐班列(沈陽)已開通沈陽至滿洲里、綏芬河、二連浩特、阿拉山口、霍爾果斯口岸通道,實現“三通道五口岸”全覆蓋,運載貨物包括汽車零部件、機械設備、日用品等突破300種。上半年,中歐班列(沈陽)開行424列,同比增長42.76%,穩居東北第一,全國前列。
責編:曹思洋審核:徐曉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