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東行部志》記載了當時頗為發達的驛傳體系——
金代有“快遞”日行三百里
(相關資料圖)
位于朝陽凌源市的天盛號石拱橋,建于金代,位于驛路上。
北宋鹵簿鐘,現藏于遼博。“靖康之變”后,金兵沿著驛路運送此物。
“閭陽縣印”,遼博收藏。位于廣寧城(今北鎮)的閭陽是金代驛站中重要一站。
“都提控所之印”,是金代高級軍事機構職稱,掌控若干控所機構。朝陽市建平縣出土。
更多精彩掃碼觀看
本報記者朱忠鶴文并攝
核心提示
800多年前,金代官員王寂巡視遼東(今遼寧地區)。在近2個月的時間內,他走過了今遼陽、沈陽、北鎮、阜新、昌圖等地區,將自己的所見所感寫成日記體著作《遼東行部志》。這本書還透露出一個重要信息——金代驛傳體系相當完備,有“急遞鋪”。作為從遼代沿承下來的一項制度,金代的郵驛制度在中央集權作用的發揮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
1 金代文學家用50余天走遍遼東
金章宗即位的第一年,即明昌元年(1190年)農歷二月的一天,在今遼陽老城一個叫瑞鵲門附近的短亭,有一位年過六旬的老者與友人依依惜別。此后,他用近2個月的時間在遼東各地巡視。
老者名叫王寂,是金代著名的文學家,當時的官職是遼東路提刑使。作為一名朝廷官員,在50多天的巡視時間里,他每到一處都要記錄下當日的所見所感,或寥寥幾筆,或觸景生情、賦詩言志,最終,這些文字匯總一處,編輯成日記體著作,這就是《遼東行部志》。800多年來,這部著作一直被史學、文學、地理學以及民俗學的專家們研究與解譯。
王寂,字元老,號拙軒,薊州玉田(今河北玉田)人。王寂雖然在金代為官,但他是一名漢人。身為文人,幾十年的宦海沉浮,再加之人至暮年的長途跋涉,他筆下的這部《遼東行部志》既有文人視角下對東北風情的解讀,又充滿了人生哲思,讀起來意味悠長。
對王寂進行多年研究的許昌學院學報編輯、人文社科編輯室主任張懷宇表示,除了這部《遼東行部志》外,王寂流傳下來的著作還有《鴨江行部志》和《拙軒集》?!而喗胁恐尽肥峭跫旁谘惨曂赀|東的第二年(1191年)寫下的另一部日記體著作。接連兩年的辛勞巡視,再加之年歲已高,在寫完《鴨江行部志》三年后,王寂溘然長逝。
根據《遼東行部志》記錄,王寂從今遼陽出發,經沈陽、黑山、北鎮、北票、阜新、法庫、康平、昌圖,吉林省梨樹縣,還有西豐、開原等地,最終返回遼陽。在此期間,他一共在24個地方駐停。
經過研究,《遼東行部志》中提到的地名,除一小部分與今天對應的具體位置存有爭議外,大部分地名的位置已經確定。比如,書中提到的“宜民縣”,其政治中心是今天的北票市黑城子古城;“慶云縣”的政治中心就是今天的康平縣郝官屯鄉小塔子村古城。
記者注意到,在《遼東行部志》里,王寂在記錄下所見所思所感的同時,也無意中透露出一個十分重要的信息——金代不僅有較完備的驛傳體系,而且這一體系要比我們想象的更發達、迅捷。
2 金代的郵驛制度已經非常完備
《遼東行部志》記載:“戊戌,次廣寧,宿于府第之正寢。以驅馳渴甚,斯須得秋白梨,其色鮮明,如手未觸者。予問驛吏,吏曰:‘其法,大概候其寒襖而輒易其處。’食之,使人胸次灑然,如執熱以濯也?!边@段話的意思是說,農歷二月十四這天,王寂抵達廣寧城,也就是今天的錦州市北鎮,下榻于官府招待所,有人送來秋白梨。梨很新鮮,好像從來沒被手碰過。王寂詢問梨子的儲藏方法。驛站官員只是說大概是等到天寒時,給梨換一個地方吧。吃過秋白梨,王寂立刻覺得胸中涼爽,十分舒服。
鐵嶺市博物館原副館長周向永在對《遼東行部志》研究時,也注意到了金代驛站和金代驛傳體系完備的情況。他表示,王寂在描述北鎮所遇時提到的“府第之正寢”“驛吏”詞語等表明,金代設有驛館。再結合王寂在書中對其他地點的描述可知,只有像廣寧城這種重要的行政建置所在地,才有這種招待往來賓客的驛館之類的設施。這類設施,在接待往來官員住宿的同時,也承擔著郵遞轉接的責任,有似現在的賓館兼郵局,這里還設有專門從事管理、服務的人員,稱作“驛吏”。
《遼東行部志》中,王寂還曾寫道:“丙寅,老兵自遼陽來,得兒子欽哉安信,又附到葛次仲集句詩?!?/p>
周向永解釋說,“丙寅”為當年的三月十二日。這一天,王寂在韓州(今吉林省梨樹縣梨樹鎮北5公里的偏臉城)駐停,這時距他離開遼陽整一個月。在此前駐停歸仁(今遼寧省昌圖縣四面城)的時候,王寂曾收到二弟的來信。五天后在韓州,他又收到兒子來信,是一個老兵從遼陽府給他送來的,同時還有一位叫“葛次仲”的人寄給他的集句詩。這不由讓人想到,金代時期的郵驛制度可能比我們想象的更為完備。
“王寂的寥寥數語,反映出金代除了有普通的郵驛時間及路線之外,還有一種專程的郵驛服務,現在猜測,當時達到一定官位的人都可以享受到這種專程的郵遞服務。”周向永認為,這個老兵很大可能是驛站郵傳人員。在古代,遼陽到韓州這一段路程并非近途,即使是現在,行駛于高速公路上也要大半天的時間,而這位送信的老兵要先拿到王寂兒子欽哉的信,然后再根據王寂的行程路線,計算出王寂到達韓州的具體時間,才好安排自己的郵驛之程,即在王寂到達韓州的時候,這位送信的老兵也正好到達韓州,以便王寂能準時收到此信。
“我們無法得知王寂兒子欽哉在信中寫了些什么,但有一點可以肯定,一定不是什么十分要緊的事情,無非思念、慰藉之類的心情表述而已,否則王寂不會在日記中一筆帶過,而只著重記載葛次仲的兒子亞卿的那些集句詩作。這樣的一封普通家書,也要煩勞驛站老兵從遙遠的遼陽專程趕來送到王寂手中,在我們今天看來也是不可思議的事情。金代一個尋常的官員況且如此,其他重要官員的書信往來更是不難想象。”周向永說。
值得一提的是,在今朝陽凌源市,還有一座天盛號石拱橋,建于金代,位于金代的驛路上。
3 “急遞鋪”在金代得到廣泛應用
專注東北地區交通史研究多年的遼寧省博物館原館長王綿厚表示,中國古代的驛傳體系發端于夏商時期。此后,經過歷朝歷代的不斷擴充與發展走向成熟。唐代以前,政府公文依靠驛館來一站站地傳遞。唐代中期以后開始出現“急遞”,最初主要為軍事服務。
宋代是中國古代郵驛制度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因為宋遼對峙以及不斷征戰,北宋時期的公文傳遞與運輸業務從驛站中分離出來,成立了“遞鋪”,其主要作用是傳遞各類文書。再后來,鑒于有些信息傳遞的急迫性,又成立了“急遞鋪”。
“金代有較為發達的驛傳體系?!睗撔难芯窟|金史的長春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博士研究生宋亞濤說,遼代沿承了北宋的驛傳體系,而金代又沿承了遼代體系。換句話說,如果追根溯源,金代的驛傳系統是在北宋的基礎上發展起來。也正是基于此,王寂在巡視過程中才可以和親人、友人不斷地進行書信往來。
宋亞濤表示,概括來說,金代的驛站主要有兩大功能:一是傳遞運輸功能,即傳達詔令、文牒及運送貨物等,無論是皇帝向地方官員傳達政令,還是地方官員向皇帝奏報等都需要通過驛站傳驛。二是歇腳住宿功能,即為往來的使者提供食宿。兩個功能在王寂的《遼東行部志》中均有所體現。
兵部是金代驛站和“急遞鋪”的管理機構。根據《金史·百官志》記載,兵部“掌兵籍、軍器、城隍、鎮戍、廄牧、鋪驛、車輅、儀仗、郡邑圖志、險阻、障塞、遠方歸化之事”。其中“鋪驛”一項,既包括各地的驛站,又包括后來設立的“急遞鋪”。兵部下轄諸司有四方館、法物庫、承發司等,其中四方館是驛站的日常經營管理機構,負責驛站的具體事務。
宋亞濤透露,“急遞鋪”有專門職官進行管理。
“急遞鋪”設置之初,郵驛十分便利,后來由于通過“急遞鋪”轉遞的文書太多,金廷于泰和六年(1206年)十二月設置了職官——都提控急遞鋪官,專門管理“急遞鋪”的日常運營事務。設置急遞鋪官的效果很明顯,《金史》稱:“自此郵達,無復滯焉。”
必須說明的是,雖然“急遞鋪”的成立是為快速傳遞與軍情有關的公文,但在實際操作中,有些官員和軍隊將領時常會利用手中的職權,以“緩”充“急”,在公文中夾帶私人物品和信件,導致急遞鋪兵工作量加重。急遞也得到廣泛應用,王寂在巡視遼東時,他能在駐停韓州及時接收到家人和友人的信件,得益于“急遞鋪”。
驛站與“急遞鋪”的傳遞速度并不相同,驛站規定的傳驛速度為“日行二百五十里”,“急遞鋪”傳遞的速度要求更快,需要“日行三百里”。
對“急遞鋪”的人員設置,《金史》中這樣記載,“鋪設四人,內鋪頭一人,鋪兵三人,以所轄軍‘射糧軍’內差充?!边@句話的意思是,“急遞鋪”由所轄區域的“射糧軍”來擔任,其中,頭領一人,鋪兵三人。
“射糧軍”是金代沿襲遼代設立的一個兵種,并不是正規軍,主要從事各種雜役。
作為一種快捷傳遞信息方式,金代的驛傳體系產生了重要影響。比如,這不僅有利于夯實金代的中央集權制度,便于皇帝對地方的控制與指揮,而且處理信息更迅捷,有利于軍事情報的快速傳遞。
責編:盛 楠審核:徐曉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