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兩河之源繪“綠富同興”畫卷
——阜新蒙古族自治縣兩河源頭綜合治理紀實
雙峰夾峙,兩水分流。在東駱駝山和察哈爾山的青松掩映間,細河、繞陽河兩條大河從此發源,奔流入海。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治水先治河,治河先治源。作為全省水土流失最嚴重的縣之一,今年春季以來,阜新市阜新蒙古族自治縣勇擔源頭責任,大手筆實施兩河源頭治理工程,治水、治山、治城一體化推進,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一盤棋統籌,讓一江碧水成為鄉村振興的源頭活水,為破解水土流失治理難題,實現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轉化提供了全新視野與實踐路徑。
抓源頭治理實現標本兼治
在蒙古貞雄渾壯麗的低山丘陵之間,一條大河蜿蜒前行,從阜新縣城區、阜新市主城區繞城而過,她就是阜新的母親河——細河。
2022年,阜新縣啟動細河探源工程,確定阜新鎮平安地村東駱駝山南麓一處泉眼為細河之源。而在東駱駝山東南,察哈爾峰巍巍而立,潺潺清泉從山谷流出,阜新地區流域面積最大的水系繞陽河由此發源。
水,是生命之源;土,是萬物之本。然而,由于地處科爾沁沙地南緣,阜新縣水土流失面積占全縣土地總面積的41.49%,是我省水土流失最嚴重的縣之一,資源性、工程性和水質性三種缺水類型并存。
筑牢生態安全屏障的瓶頸在水,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關鍵也在水。
“治河必治源。河湖之病表象在水里,根子在岸上。”阜新縣委書記劉彥鴻說,今年,阜新市創造性實施“三河源”保護工程,推動治水從治標向治本、從末端治理向源頭治理轉變,引領治水由截污治污邁向生態平衡、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治理新階段。阜新縣以此為契機,啟動兩河源頭治理項目,綜合施策,標本兼治,讓河湖安瀾,把沉睡的資源喚醒,為鄉村振興和縣域經濟帶來更多源頭活水。
系統治理讓“三跑田”變成“三保田”
層層疊疊上遠山,蜿蜒逶迤繞云間。夏日時節,位于繞陽河源頭附近的扎蘭營子鎮七家子村,梯田阡陌縱橫,綠意盎然。
阜新縣六成耕地是坡耕地,占全省坡耕地總面積的12%。地處丘陵地帶的七家子村,九成以上是坡耕地。坡地是水土流失的重災區,阜新縣水利事務服務中心副主任張鳳勇說:“山洪裹著泥土順坡而下,沖出千溝萬壑,寶貴的水土資源白白地流失了?!睋y計,全縣有侵蝕溝6736條,總長達7407公里,侵蝕溝密度是全省均值的9倍之多。
兩河源頭以治理保護和開發利用水土資源為基礎,以攔截微徑流、興修土坎梯田和改造坡耕地為重點,以治理侵蝕溝為補充,以實現糧食穩產高產為中心,對水土流失進行系統治理。
“坡改梯”能讓跑土、跑水、跑肥的“三跑田”變成保土、保水、保肥的“三保田”,是治理的重頭戲。為了搶抓春耕前的黃金施工期,冰雪尚未消融,施工大軍就進駐兩河源頭,每天出動工程機械30余臺,風餐露宿,晝夜奮戰。其中,在細河源頭建設水平梯田232公頃,坡式梯田18公頃。在繞陽河源頭建設水平梯田260公頃,坡式梯田77公頃。
“坡改梯”能讓農機上山,年年種地離不開的犁杖被封存了起來。七家子村村民劉樹遠高興地說:“一頓飯工夫,免耕播種機就把一面坡都種完了?!泵飧シN機不光效率高,而且用保護性耕作替代了傳統翻耕,大河兩岸的黑土地越種越肥?!氨J毓烙?,每畝地多打三成糧食?!眲溥h說。
高標準農田托起了農民種糧的信心,也托穩了糧食安全和農業機械化的“底盤”。
建“綠色長城”筑生態屏障
山上不治,山下不保。而治山之道在興林。
阜新縣在繞陽河源頭建設以“萬紫千紅”為主題的生態喬木園,在細河源頭建設以“錦繡山河”為主題的山地灌木園,集生態保護、科普教育、休閑打卡于一體,生態、人文、環境、社會、旅游多效益共生。
6月11日,在繞陽河源頭的河灘地上,臉曬得黝黑的國有周家店林場場長王樹建正在指揮工人栽樹。他說:“這里要栽植喬木29種,既有黃波欏等珍貴樹種,彰武松等常綠樹種,也有文冠果等經濟樹種。不久的將來,這里四時景致,美不勝收?!?/p>
與繞陽河源頭高大喬木唱主角不同,細河源頭則花團錦簇。錯開花時栽植多季玫瑰、黃刺玫等苗木21種、1萬余簇,形成分批綻放景觀。源頭附近的村莊啟動美麗鄉村建設,平安地村村民林海自豪地說:“村里要建景區,我們人人都是文保員,人人都是股東?!?/p>
上世紀60年代,阜新縣人民掀起治山、治水、治風沙的高潮,創造出聞名全國的“三溝經驗”,成為干旱半干旱地區治理水土流失的基本方法。王樹建指著遍山青翠的察哈爾峰說:“當年,林場職工和村民們一鎬一鍬,在石頭砬子上栽下這片林海。”
松濤陣陣,溪水涓涓,仿佛歷史的回響。時光在變,人們改造山河的雄心壯志沒有變。田園變公園、村莊變景區、農房變客房、村民變股東、資源變資產,人們在兩河源頭擺下戰場,開啟生態治河新模式,推動由“綠起來”向“美起來”“富起來”的嬗變。
打造綠富同興幸福河
碧水繞青山,鄉村入畫來。劉彥鴻認為,要“向水而為”,以兩河源頭治理為契機,突出源頭治理,強化流域統籌,變生態優勢為產業優勢,變生態產品為富民產業,在河流兩岸打造生態景觀帶、全域文化旅游帶、鄉村振興產業帶,實現“親水而美”“倚水而興”,讓良好生態成為阜新縣的靚麗名片。
牤牛河畔,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遼寧阜蒙旱作農業系統核心區化石戈鎮臺吉營子村上萬畝梯田,出產的高品質小米造就出“宏建”“小九”等本土品牌。
伊嗎圖河生態廊道將溫泉小鎮、瑞應寺景區、氟化工園區穿珠成鏈,通過資源變資產、資產變資本、資本變資金的“三資三變”改革,實現生產、生活、生態“三生融合”。
官營子河邊,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官營子村以水活村,以水美村,村集體年收入超過百萬元;細河兩岸,阜新縣城啟動海綿城市生態綜合治理項目,構建洪澇安全、供水保障、生態修復、水美產業、智慧調度五大體系,守護“母親河”水清岸綠、飛鳥翔集。
當“源頭活水”與幸福匯流,一幅綠富同興的畫卷徐徐打開,蒙古貞大地上的條條河流生機無限,正在成為綠色發展的“生態河”、縣域經濟發展的“活力河”、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責編:李明審核:徐曉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