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省會“存在感”強不強,有個普遍的評價標準——“首位度”。
近日,27個省會城市經濟首位度排名出爐。鄭州經濟首位度數據為21.55%,排名第22位。
中部六省省會、國家中心城市中,鄭州排名都處于末位。
經濟首位度低鄭州需要再提升
省會城市經濟首位度,是省會城市的GDP占全省比重。
2021年統計數據顯示,27個省會城市中,鄭州經濟首位度數據為21.55%,排名第22位。
中部六省省會中,鄭州經濟首位度排名最后。
9個國家中心城市,除去4個直轄市無法參與排名外,鄭州經濟首位度也是末位。
有人說,“一城獨大”不是好事,首位度低,可能是因為省內均衡發展,多點開花。
中國區域經濟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鄭州師范學院國家中心城市研究院首席專家陳耀表示,部分地區經濟體量小、人口規模小、產業結構相對單一,省會城市虹吸效應強,首位度就會高。
而東南部地區,經濟相對發達,各個城市都有優勢,省會難以“一城獨大”,省內發展均衡,首位度會低很多。
對于這樣的排名,河南省社會科學院原院長、中國區域經濟學會副會長喻新安有著自己的看法——
中部六省省會中,與武漢、長沙等城市相比,鄭州作為大城市的時間短,是一個后發城市,產業基礎、體量等方面都還有很大提升空間,因此,經濟首位度自然低于他們。
而太原和南昌也略高于鄭州,則是兩省GDP與河南不在一個量級上,這兩省省會虹吸效應強。
國家中心城市中,鄭州落后于成都、西安、廣州等城市,原因與落后武漢、長沙相似,有一定歷史因素。
不過,喻新安同時也強調,經濟首位度并非越高越好。但結合現狀,鄭州是需要提高首位度的。
鄭州近年來戰略地位日益提升,但首位度與國家中心城市地位不相稱,對省域發展影響力、引領帶動力都不夠。
鄭州首位度提升任務已定
放眼全國,強省會戰略已成為許多區域經濟發展的主流選擇。
2016年底,國家首次明確支持鄭州建設國家中心城市。此后,鄭州的每一步,都格外引人關注。
2019年鄭州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省委、省政府全力支持鄭州國家中心城市建設,強調在引領中原城市群發展中,“讓鄭州這個龍頭高高揚起來”。
2022年,河南省政府工作報告再次聚焦“鄭州國家中心城市建設”,明確要求,提高城市首位度,增強服務國家戰略、引領區域發展的能力。
業內人士普遍認為,當一座省會城市的經濟首位度超過30%,大體可以認為其能級較強,集中程度也更高。
從近3年的統計數字來看,鄭州的經濟首位度距離30%的“理想”狀態還有差距,“對于鄭州來說,經濟首位度如果能達到30%,會帶動全省的發展。”
強省會是許多內陸省份發展的趨勢
“鄭州需要進一步提高經濟首位度。”在陳耀看來,強省會是許多內陸省份發展的必然趨勢。如果省內沒有形成集聚效應的城市,企業等各種資源不會來,人口就會向省外流出。一個省份的“吸引力擔當”,非省會城市莫屬。
多個省份已經列出“計劃表”。
《山東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實施“強省會”戰略,支持濟南創建國家中心城市。
南京“十四五”規劃綱要中,專設“著力推動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提升省會城市功能和中心城市首位度”一章。
虹吸效應不可避免但未來空間會更大
鄭州的經濟首位度要想提升,需要資源、人才等要素集聚、賦能。
這對省內其他城市的虹吸效應不可避免。這是否會觸碰地市“兄弟們”的“蛋糕”?
陳耀認為,答案是肯定的,但這并不全是壞事。
一方面,鄭州發展起來后,會對周邊形成輻射帶動效果。另一方面,集聚效應的產生,還能為周邊城市提供就業機會。
中國區域經濟學會副會長、湖北發展戰略研究院執行院長、湖北省社會科學院原副院長秦尊文講述了武漢都市圈的過往:
當時有兩種觀點:一是周邊地市是負擔,武漢幫助周邊是在“輸血”;一是周邊則認為武漢是“黑洞”。
但隨著都市圈的發展,隔閡逐漸減少甚至消除。如今,武漢不僅向周邊轉移傳統產業,而且開始與周邊聯合發展高新技術產業。
經濟首位度要“更上一層樓”專家給出路徑
“對于中部城市鄭州來說,經濟首位度如果能達到30%,會帶動全省的發展。”此外,陳耀建議,鄭州的人口規??梢栽贁U大。
除了人口,鄭州還要苦練“內功”。陳耀給出“科技引領、內陸開放、提升公共服務品質”等幾個關鍵詞。
科教是鄭州的短板,在全國的省會城市中,鄭州的科教實力排名靠后,需要增強創新能力,“從某個角度來說,教育就是人才資源,科技是創新的源泉,所以,鄭州需要把高校的水平、質量提升上來,同時,爭取國家級的科創平臺。”
鄭州這幾年的發展,離不開內陸開放,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河南自貿區鄭州片區是兩個大的平臺、載體,要利用好,加強與國外各種資源的對接。
公共服務品質的提升,可以提高居民的獲得感,對于留住人才,有很大的助推作用。
( 頂端新聞·河南商報首席記者孫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