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3月5日《遼寧日報》第三版新聞《學雷鋒見行動的好青年》報道了阜新市海州露天礦護礦隊團支部書記馮榮清和隊員劉建友保護國有資產的先進事跡。當年年初,馮榮清和劉建友兩位同志在阿金車站附近堵截了兩輛盜竊煤炭的拖拉機,盜竊分子先在車站對兩人進行拉攏,后在將煤炭送返的路上故技重施,賄賂不成甚至出言威脅。在這種情況下,劉建友仍堅定立場,將煤炭車押送回礦里。馮榮清、劉建友立場堅定不受賄賂的行動,受到群眾稱贊他倆是學雷鋒、見行動的好青年。
1980年3月5日3版 《學雷鋒見行動的好青年》
50年涌現近百人省部級勞動模范
阜新市太平區煤城路以南,有一座規劃面積28平方公里的公園,它就是全國首批遼寧唯一的國家礦山公園——海州露天礦國家礦山公園,該公園于2009年正式開園。這里曾是建國初期“一五計劃”156個重點項目之一,亞洲當時最大的露天煤礦,海州露天煤礦。
海州露天礦國家礦山公園。楊靖岫攝
海州露天煤礦曾是阜新的城市符號,見證了中國煤炭工業的發展歷程。在這里,走出了一批又一批“愛崗敬業、爭創一流、無私奉獻”的批“海州人”。
據海州露天煤礦志記載,1982至1986年,煤炭工業部、煤礦地質工會展開的全國統配煤礦礦際競賽中,海州露天礦連續五年被評為先進礦。除此以外,海州露天礦涌現出全國勞動模范、省部級勞動模范近百人,多人獲得“五一勞動獎章”。
李國文講述海州露天礦當年的生產場景。楊靖岫攝
今年67歲的李國文,是原海州露天礦總經濟師、副礦長,1977年便來到礦上工作。“上世紀八十年代,礦里最繁忙時,有20多臺電鎬在坑內同時作業。運輸線上,每三分鐘就有一輛運輸機車駛過。參與到煤礦開采的一線工人有7000多人,每天三班倒。”李國文回憶起當時的情景和一起工作的同志說:“大家都愛礦,把礦當家一樣。”
第三代海州人一個新的使命讓露天礦華麗轉身
海州露天煤礦于1953年7月1日正式投產,2005年6月因資源枯竭而關閉,50余年累計生產煤炭2.44億噸。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持續開采,海州露天煤礦形成東西長3.9公里、南北寬2公里、深約350米、投影面積6.54平方公里的礦坑,在礦坑周邊還存在著矸石山、工礦廢棄地,嚴重威脅著城市地質安全和生態環境。
“時代賦予我們第三代海州人一個新的使命,就是要完成海州露天礦的生態治理,讓露天礦華麗轉身。”劉洋,阜新市自然資源局安全監管科副科長,2012年起一直致力于海州露天礦生態改造工作。
今年37歲的劉洋出生在阜新,小時候,父親和家里的很多親戚都在礦上工作,海州礦從小就在記憶里。高考時,因為喜歡成都的氣候,特意報考了西南交通大學。畢業后,劉洋選擇回到家鄉,希望用自己的所學的專業,為礦坑治理貢獻力量。
“從2005年開始,通過削坡、平盤、抗滑樁、壓坡腳、注漿滅火及生態恢復等措施,阜新市治理礦坑面積2平方公里,初步消除了海州露天煤礦北幫和南幫部分區域地質災害隱患,恢復礦坑部分區域生態環境。”礦坑旁,劉洋一邊介紹一邊指示著方位,“我們開始對礦坑南幫區域進行治理,消除滑坡的隱患和殘煤自燃的影響,把南坡坡面打成階梯,進行草灌喬一體化的種植。”
2019年以后治理工作全面加速,“2019年底到2020年初,我們都在爭取海州露天礦北幫西部及采煤沉陷區的治理項目。目前,北幫最大的滑坡體完成了削坡,把矸石運到坑底壓住坡腳,這樣保持穩定后,今年春天就可以在這里栽樹了。”
關于海州露天礦,劉洋有著自己的愿望:把這里治理成有特色的、具有工業遺產價值和文旅特色的科普教育基地,將周邊老廠房利用起來,打造成文創工業園區,并帶動周邊產業發展。他說,只要我們堅持做下去,一定會有效果。
記者:欒溪賈知梅
攝影:楊靖岫
視頻:郭作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