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男子與父賭氣流浪5年的新聞引發關注,5年來該男子在成都流浪街頭,撿花籃為生。我們知道與父賭氣流浪5年這種方式不可取,但父子相處也有不少現實問題,下面將介紹兩種方法教你父子如何相處,不妨看看。
一、與父親賭氣流浪5年:
靠什么生活?撿花籃賣到花店為生
離家僅240公里,今年30歲的吳偉始終沒有踏上回家的路,在外晃蕩5年,一無所有。他說他回不了頭,雖然他已厭倦了漂泊。父親一開始堅持認為,都是為了兒子好。“等他到了我這個年紀就明白了”。最后他撐不住了,踏上了尋找兒子的路程。10月10日這天中午,武侯區一家花店外,吳剛找到了已消失5年的兒子,吳偉這才結束了流浪生活。
撿花籃為生,被保安送進派出所
剛開始的幾個月,吳偉還拿著積蓄在二環邊上租房住,快到交房租時間,他沒能找到工作,之后就沒錢租房了。“夏天還好,哪都能湊合,冬天就不行了”,肯德基、網吧都是吳偉過冬的地方。
“白天一些酒吧不營業,大廳可以進去睡覺”。吳偉混跡網吧,也碰到一些“老江湖”,他認識一個河南人,專門靠撿花籃賣到花店為生,“哪里開業、慶生要擺花籃,都可以去,最開始一個月可以掙三四千呢”。說到剛開始的幾年,吳偉一臉激動,不過沒多久,干這行的人越來越多。
有一次,吳偉在一家剛開張的店鋪外蹲守,等到晚上就去搬花籃,結果被保安攔住。吳偉告訴記者,對方當時報了警,他被送到了派出所。晚上撿花籃,吳偉扛著一摞花籃放到花店門口,白天再去收賬,兩塊錢一個,一次要賣五六十個。不過,干這行的人越來越多,人家店主剛擺出來大家就跑去撿,這群人便成了保安的重點盯防對象。
切斷“補給”,給兒子壓力卻適得其反
2005年高中畢業后,吳偉沒考上大學,親戚介紹他到沿海一帶的一家自行車廠組裝配件,沒多久他就跑回來了。“當時我就問他為啥干了沒多久就不干了?”吳偉的三叔私下找他聊天時才了解到實情,“他說人家也是人,我也是個人,為啥我就干這些體力勞動?憑啥子人家不做事,我做了事還掙得少呢?”
吳偉的這番話傳到父親耳朵里,遭到一通怒罵,說他眼高手低。“后來在電子廠也上過班,都在廠里,每天上班12個小時以上,要加班,工資又低。”吳偉告訴記者,在家人的建議下,2010年他來到成都,在紅牌樓公路交通管理學院讀中專。畢業在工地上實習了3個月,又外出闖蕩,最后在2012年春節準備回家時,他到了成都后就再沒有回去。
吳偉在成都有不少親戚,住在紅牌樓附近。他雖然沒找到工作,每天還要到網吧打游戲,沒錢時,就找親戚借一點,這事兒沒多久就傳到了他父親耳朵里。吳剛趕緊切斷兒子“補給”,讓家里親戚不要借錢,“逼他一下”。這一逼迫,吳偉就徹底失去了聯系。“后來想過要回去,但不好意思。”吳偉告訴記者,其實自己不敢跑遠了,只留在成都。
5年之后,父親在花店找到兒子
去年年底,吳偉在QQ空間里看到表妹說奶奶身體不好,準備回家,結果在電視新聞上看到了自己,“全世界都知道我爸在找我。”已經準備出發的吳偉猶豫了,最終沒回去。原來,吳剛找不到兒子,就去求助電視臺。
“親戚肯定要指責我,鄰居更要指指點點……”吳偉告訴記者,自己本來就混得沒個人樣,這下回去更不好交代。
吳剛求助電視臺之后仍沒找到兒子。后來,他開始走街串巷找。之后,親戚幫忙出主意,查詢吳偉的身份證信息,最后鎖定在了八寶街附近的一家網吧。等吳剛和親戚打車趕到那里卻發現,坐在網吧里的并不是兒子,原本屬于兒子的身份證、錢包都在一個陌生人手里。
“對方說是抵押在他那兒的。”吳剛從錢包里找到幾張名片,他挨個打通了電話,直到撥通紅牌樓那家花店的電話,對方才告訴吳剛,“是有這么一個小伙,平時撿花籃賣到店里”。吳剛讓店主幫忙,看到后給他通風報信。
10月10日這天,吳偉的父親、姐姐、叔叔出現在花店門口,“這么多人來接他,這算是個臺階。”于先生說,剛開始父子倆都不說話,他趕緊對吳剛說道,“說服教育,不要動手,不然又跑了。”臨走時,吳剛悄悄問,“他沒有撿垃圾吃嘛?”于先生笑了笑說,“那倒還沒有,不過生活還是很造孽。”
吳偉結束了流浪生活。隨后,吳剛領著兒子,給他買了一身新衣裳。“當父母的都望子成龍,兒子不如意時,有時候是比較嚴厲一點。”吳剛解釋說,自己也是想給兒子一點壓力,兒子總有一天會理解父母的出發點是對的。談到今后打算,吳剛長嘆了一口氣說,不會去吼他了,先讓他回去耍一段時間,自己想好要干啥,“我還是很支持他,成不成功是另外一回事,只要他肯去干就行。”
父子關系處理的不好,對父親和孩子都有不良影響,好在這次沒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但這樣的事情我們要受到警示,遇到家庭問題要小心處理,下面介紹兩種父子相處的方法,不妨試試。
二、父子如何相處?介紹兩種方法:
方法1:苛求型的父親→多認同、多鼓勵
每一位做父親的都希望自己的兒子能成為優秀的人才,但這位父親卻忽視了孩子成長的規則,對孩子的要求有些太苛刻了。但并不是家長的期望越高,孩子就會按著家長所期望的那樣成長。有時,家長對孩子持有過高的期望并不是好事,每一個孩子的成長都不能只有壓力,他們更多需要的是動力。對于男孩來講,他們的動力很多都是來自于家庭規則制定者的鼓勵。
方法2:不定時炸彈型的父親→向兒子明確自己的“規則”
所謂不定時炸彈型的父親,我們可以把他看成是那種不負責任、脾氣暴躁,常把孩子當成“出氣筒”的父親。
在中國古代,在“父為子綱”的傳統觀念影響下,很多父親把兒子當成自己的私有財產,經常會打罵、虐待兒子。在現代社會,隨著封建觀念的逐漸消失,很多家長開始把孩子當成獨立的個體來對待、來尊重,但仍然有不在少數的父親不能擺正自己的位置,在教育孩子方面他們仍然還持有這樣的觀點:“我是老子,你是兒子,你必須聽我的!”明智的家長一聽,就知道這些父親的做法絕對是錯誤的,而且父親們的這些做法還會給孩子的生活、思想帶來意想不到的惡劣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