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堅持“制造業立市”。制造業像是個金字塔,塔尖的是有規模、有影響力的大企業;中間的,是正在爬坡發展的中型企業;而占比最大的是處于金字塔底部的眾多小企業。怎樣幫助他們一步步走向塔尖,完成蛻變,實現制造業升級,與此同時保護越來越多新進入的小企業持續穩定成長,是我們在談論“制造業立市”時需要思考的問題。
我們通過一個個鮮活的企業案例,探究天津制造業的升級密碼,而這些企業也將逐漸成為“天津制造”的底色。在科技與金融的賦能下,天津制造業正在經歷蛻變,沖向“塔尖”。
8年前,天津鑄金科技開發股份有限公司(下稱“鑄金股份”)的廠房還是一排小土房,在一個連導航都很難準確定位的地方。天津科技小額貸款有限公司(下稱“科技小貸”)經理張震震還清楚地記得第一次去鑄金股份的情景。“地方實在是太偏了,導航都找不到。小作坊式生產,廠房是租的,設備也不算先進。”
8年后的今天,鑄金股份在高端裝備制造產業園里有占地4萬平方米的辦公區,有5層樓的辦公樓和5層樓的研發樓,去年營收一個多億。其技術積累以及產品已經遠遠超過國外市場的部分產品,甚至在很多行業已經實現了替代。目前正在準備上市。而這一切的轉變,是從8年前的一筆100萬貸款開始的……
是缺口,也是轉機
張震震第一次去鑄金股份盡調的時候,鑄金股份還是一個不具規模的小廠。周邊全是作坊式的小廠,鑄金股份“藏”在其中并不出挑——不到20個人在不大的“車間”里依靠不算先進的設備進行粉體新材料的生產。但就是這么一個不起眼的“作坊企業”,早在1989年就已經成立了,至今已在粉體材料領域經營32年。然而,創始人錢葉仁在公司創立前就已經在粉體材料技術和研發領域摸爬滾打了30年,鑄金股份實際在這一領域已有60多年的歷史。
鑄金股份成立之初,其年產能只有150噸。隨著公司的不斷發展,到2002年,公司年產能增加至1000噸。或許是在行業一線“沉浸”的時間久了,公司領導層敏銳地嗅到了市場即將有一個爆發式的增長。盡管當時鑄金股份的生產設備和生產能力基礎達標,但由于檢測設備還比較落后,現有檢測設備不能滿足即將到來的強大生產需求,他們急需換一臺進口的檢測設備。
需求缺口帶來的是資金缺口。天津鑄金科技開發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會秘書陳瑞豐告訴新金融記者:“2014年公司購置第一批進口檢測設備,當時公司資金不充裕。由于廠房是租的,設備也不能算足值抵押物,在銀行貸款并不容易。在這個關鍵時刻市科技局成果轉化中心下屬的科技小貸給予我們100萬貸款支持,解決了公司的燃眉之急。”據陳瑞豐介紹,這筆貸款的利息跟銀行貸款相差不大。再加上科技局提供的補貼,這100萬資金綜合下來的成本甚至比銀行貸款的綜合成本還低一些。而且資金授信也很簡單方便,貸款基本上2個星期就能下來。
值得注意的是,這筆貸款是沒有抵押的信用貸款。據張震震介紹,作為全國首家專門服務于科技型企業的小額貸款公司,公司以向天津市科技型企業提供小額貸款資金支持為主業,以促進天津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為目標。“我們通過首次貸款支持一些小企業,幫助它做大做強,企業發展起來,能吸引到更多的銀行和投資機構的認可。”張震震說。
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5月末,科技小貸累計向612戶科技型中小企業發放貸款6.325億元,支持了捷強動力、博奧賽斯、普泰國信、致恒實業、華翼藍天、壹鳴環保、旭輝恒遠、飛悅航空、凱發電氣、華春新能源、光電高斯、世亞模具、錦美碳材等科技型中小企業的快速發展。涌現出科創板上市公司2家、主板上市公司并購企業1家,擬科創板上市企業4家,掛牌新三板企業25家。支持的612戶企業中,95%以上企業被認定為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值得注意的是,盡管是信用貸款,但目前還沒有出現不良貸款。
據了解,科技小貸在遵循傳統信貸業務操作流程的前提下,發揮自身特點,建立和完善了關于科技型企業的信用評價和創新能力評價的體系。提出區別于銀行的錯位經營。銀行關注的是抵押物、擔保,而科技小貸更看重“軟資產”,比如企業的行業背景,企業法人、實際控制人的基礎素質,包括其誠信度、經營管理能力等,以及綜合分析企業財務報告得出的結論。
“企業團隊的學習能力、戰略管理、資源控制能力、技術研發開發能力、組織能力等等,這都是我們要考查企業創新能力評價體系當中的重要指標。根據這些指標,我們可以判斷出這個企業未來的成長性,高成長性的企業,我們就會匹配它一個高的授信額度;成長慢的企業,授信額度就比較低。得益于科學的評價體系,目前我們尚未出現壞賬。”張震震透露,“下一步我們想把貸款和投資聯動起來,在企業規模較小風險較大的時候,我們給它一個信用貸款的支持;如果它后期成長起來,我們也可以以投資的模式進入,可以支持企業更大的發展。”
陳瑞豐透露,鑄金股份今年研發新產品急需資金,科技小貸又給予350萬貸款支持。“經過多年研發,我們的技術積累以及產品已經遠遠超過國外市場的部分產品,甚至在很多行業已經實現了替代。目前我們公司正在籌備上市??萍季謩撔掳l展中心將成立‘京津冀成功轉化基金’,屆時會有2000萬的資金支持,我們鑄金股份真切期盼能獲得這筆資金,作為擬上市公司我們將用于股權激勵、研發新產品、打破國外壟斷,為天津市經濟發展增添活力。”陳瑞豐說。
金融賦能
這只是天津對制造業扶持的一個縮影。天津“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堅持制造業立市,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著力構建“1+3+4”現代工業產業體系,建設制造強市。此外,天津市在印發了的《制造強市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21—2023年)》中也明確了天津制造業的發展目標。比如,要促進制造業規模進一步增長,占天津地區生產總值比重穩中有升,即到2023年,制造業增加值年均增長8.7%,制造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到23.5%;產業結構顯著優化,到2023年,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達到34%,高技術產業(制造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達到25%;創新能力明顯增強,到2023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經費支出年均增長10%,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新產品銷售收入占比保持在20%以上,國家企業技術中心達到80家。
制造業像是個金字塔,冒尖的是有規模、有影響力的大企業;中間的,是正在爬坡發展的中型企業;而基數最大的是處于金字塔底部的眾多小企業。怎樣幫助他們一步步走向塔尖,完成蛻變,實現制造業升級,與此同時保護越來越多新進入的小企業持續穩定成長,是我們在談論“制造業立市”時需要思考的問題。
制造業是如何成為天津底色的?智能又是如何在制造業基礎上賦能的?從小切口看,初創型小科企是需要被保護的重要資源。天津在培育科技型小企業發展時給出了教科書式的樣本:從各種平臺渠道中選拔企業,金融配套、政策扶持、梯隊培養,幫助雛鷹企業成為瞪羚企業、瞪羚企業成為領軍企業,不同發展階段的企業給出相應的扶持機制。從小培育到大,直到企業“閃光”。
“天津為制造業企業提供了很好的發展環境。對實體制造業而言,要擴大生產購買設備,就要有資金上的投入。天津對實體企業的政策,尤其是補貼和金融扶持還是很大的。”天津飛悅航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趙文杰向新金融記者介紹,天津飛悅航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專注于航空航天結構制造集成方案的高新技術企業,產業覆蓋大型民航客機、支線飛機及高端公務機的結構零部件和高端大型工藝裝備,在企業成立之初因輕資產的特點較難獲得銀行信貸資金支持,科技小貸根據企業實際經營情況給予了300多萬元信貸資金支持。“現在公司有130多人,研發團隊40多人。目前國內的企業做這種產品的比較少,我們的技術在國內同行業制造領域還是比較稀缺的。有了這筆錢,我們可以購買設備,擴大生產。除了這筆信用貸款,我們在銀行也有抵押貸款,多向資金渠道的支持促進了企業的快速發展。”趙文杰說。
梯度扶持
一直以來,天津為制造業提供了很多金融支持。此前人民銀行天津分行牽頭起草、聯合天津銀保監局及天津證監局印發的《天津市金融支持制造業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了金融要素如何支持制造業的總體框架。簡而言之,就是靈活運用各種政策紅利,從間接融資、直接融資兩方面入手,切實支持制造業發展。對于先進制造業的信貸支持工作,銀行一直在做。比如,建設銀行天津市分行在年度信貸政策中明確支持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要求,一是切實提高先進制造業信貸占比;二是將戰略新興行業、先進制造業列為優先支持行業,進行差異化信貸政策管理。
天津市科技創新發展中心黨委書記、主任張雪穎在接受新金融記者采訪時介紹,創新中心出資的擔保機構、科技小貸等債權融資機構共4家,注冊資本共7.65億元。多年來,通過自有資金貸款、撬動銀行貸款等債權融資方式累計支持了5337家科技企業,貸款和擔保金額總計223.61億元。當前貸款和擔保企業1188戶,貸款和擔保金額22.07億元。
“我們形成了‘人才引聚—技術轉移—創業孵化—企業培育—科技金融’全鏈條的科技創新服務體系,為科研院所等創新源頭、科技型企業等創新主體、各區及各科技園區等創新基地提供專業化、定制化服務,努力推動科技創新驅動天津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據張雪穎介紹,創新中心及下屬科技金融企業出資的天使投資、創業投資、風險投資、戰略性新興產業子基金等共36支基金,總規模60.72億元,以股權投資的方式支持了588家科技企業,對外投資額達52.96億元。此外,創新中心與中、農、工、建、交、浦發、招商、民生、光大、北京、郵儲等15家銀行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通過舉辦融資路演、項目對接、行業沙龍等多種模式在各機構進行科技企業項目的溝通交流,同時通過開展投、貸、擔業務聯動合作,對已投資科技企業持續給予支持,形成合力,以扶持科技企業快速成長發展。
在政策利好下,這些科企交出了亮眼的成績單:2020年入庫385家瞪羚企業,近四年累計營業收入1508億元,研發投入69億元,平均研發投入強度4.6%,平均復合增長率35.9%;2020年入庫3557家雛鷹企業,2019年累計營業收入950.65億元,研發投入總額19.25億元。在《天津市雛鷹和瞪羚企業研究報告2021》中有這樣一組數據:385家瞪羚企業2019年共實現利潤32.98億元,納稅總額4.97億元,凈利潤率5.53%;3557家雛鷹企業2019年實現總收入950.65億元,平均每家企業實現收入2672.62萬元。
企業成功離不開人力、資本、知識與觀念的積聚。而要吸納這些要素,優惠政策,天然地理條件,活躍的市場氛圍,都有著不容忽視的作用。但凡得到其中任一抓手,經濟活力釋放便有了更好的支撐。當一個城市能夠吸引高新產業聚集時,意味著其以高新科技為代表的新經濟形態在未來會快速成長。對于制造業而言,天津底氣還是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