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6日,省政府印發了《山西省“十四五”新業態規劃》。山西省將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順應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發展新趨勢,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數字經濟戰略,以重大項目為抓手、以龍頭企業為引領,建立健全聯動轉型機制,培育壯大智能制造、智慧能源、智慧物流、智慧文旅等新業態,加快推進發展戰略轉型、生產方式轉型、組織模式轉型和消費結構轉型,著力增強轉型能力供給,創造消費新需求,培育就業新形態,帶動投資新熱點,打造山西經濟新增長點,主動融入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賦能高質量發展,引領高品質生活,推進高水平治理。
新業態是指由于技術創新、產業融合、產業鏈整合、產業專業化分工及企業組織方式變革等推動形成的新生產經營形態或經濟模式。隨著數字經濟與傳統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各類新業態孕育而生,新業態代表著先進生產力的變革趨勢,是綜合實力和戰略競爭力的重要標志,發展新業態對于推動山西省在轉型發展上率先蹚出一條新路來具有重要意義。
《規劃》明確了“十四五”山西省新業態發展目標:
聚焦“轉型出雛型”戰略目標,有效發揮數字化創新對實體經濟提質增效帶動作用,加速通過工業互聯網平臺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先進制造業,支持消費領域平臺企業挖掘市場潛力,推動平臺經濟為高質量發展和高品質生活服務。到2025年,在智能制造、智慧能源、智慧交通等若干領域掌握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在智慧物流、智慧文旅、在線醫療等領域涌現出一批自主創新品牌,對推動能源革命綜合改革、產業轉型升級、創新城市活力、提升經濟發展質量、優化公共服務水平、提高社會治理能力形成強有力支撐。全省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達到5.4%。
創新能力顯著提升。“政產學研金服用”多元主體融通創新生態體系全面構建,技術創新、產品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等活力源泉持續涌現。建設一批創新能力強、行業影響大的公共服務平臺,突破一批關鍵技術,造就一批有國際視野、有強烈創新創業精神、懂經營會管理的企業家隊伍,形成一批年主營業務收入超100億元、50億元的新業態企業。
示范帶動明顯增強。圍繞智能制造、智慧能源、智慧物流、智慧農業、智慧文旅和智慧城市等領域布局一批新模式、新技術應用場景,建立一批先行區、示范區,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將山西省打造成為全國有影響力的數字經濟示范基地。
發展環境持續優化。持續深化“放管服效”改革,全面清理不合理限制和隱性壁壘,“非禁即入”普遍落實。按照包容審慎和協同監管原則,構建以信用為基礎的新型監管機制,完善跨部門協同監管機制,實現線上線下協調互補、市場監管與行業監管聯接互動,為新業態營造規范適度的發展環境。
到2035年,數字化創新對實體經濟提質增效的帶動作用進一步凸顯,產業融合邁向更高水平和更寬領域,新舊動能轉換順利完成,全要素、全產業鏈、全價值鏈全面連接的新型生產制造和服務體系構建形成,在智能制造、智慧能源、智慧物流和智慧文旅等領域集聚一批領軍型企業,將山西建成全國領先的數字經濟發展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