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袱”也能變財富 打破原來“碎片化”治理格局

2020-10-12 16:18:55 來源:經濟日報

打印 放大 縮小
優越的資源稟賦,給予江西贛州“稀土王國”“世界鎢都”的美譽。獨特的地理環境,賦予了贛州保護好我國南方地區重要生態屏障的歷史重任。在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過程中,贛州市探索總結了廢棄礦山治理“三同治”模式,實現了水土流失控制、植被質量提升、河流水質改善和土壤改良等主要治理目標,并在打造“生命共同體踐行示范”“‘兩山’理論創新示范”上進行了積極探索,取得了顯著成效。

贛州的成功經驗有三:

一是加快形成治理體系,提升治理能力。過去,廢棄礦山治理職責交叉重復,監管者和所有者也沒有很好區分開,既是“運動員”又是“裁判員”,導致多頭治理,不僅形不成合力,出了事兒責任還分不清楚。贛州從頂層設計、制度保障等方面入手,為生態修復治理構筑起“綠色譜系”,如成立贛州市山水林田湖生態保護中心,消除行業壁壘,統籌推進廢棄礦山治理,打破原來“碎片化”治理格局,將“九龍治水”轉為“合力修復”。

二是治理模式創新。贛州市始終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的理念,改變以往管山不治水、治水不管山、種樹不種草的單一修復模式,構建起各生態要素協調的空間格局,實現了山水林田湖草系統化、一體化治理。

三是重在治理但不停留在治理。他們積極探索生態資源產品價值轉換實現路徑,成功走出了一條“生態+”產業化治理的綠色發展道路,將昔日的環境痛點轉化為今日的生態亮點和產業焦點。如通過自然資源政策激勵,吸引社會各方投入,探索推行市場化運作、科學化治理的礦山生態修復模式,實現了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

贛州廢棄稀土礦山環境綜合治理的成功經驗告訴我們,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廢棄礦山也是一種資源、一種潛力,只要堅持走綠色發展之路,“棄山”也能變成“金山”,“包袱”也能變成財富。

責任編輯:ERM523

亚洲精品欧美精品,亚洲人成在线影院,亚洲电影欧美电影有声小说,麻豆九一精品爱看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