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時間,有滴水穿石的力量。首屆江蘇發展大會的舉辦,構建了江蘇史上最強“朋友圈”。以首屆江蘇發展大會為起點,六年來鄉賢不斷以實際行動回饋江蘇。時鐘撥到今天,第三屆江蘇發展大會,“家鄉人”依舊欣然赴約。在這些“家鄉人”中,有一群人讓人“蘇”然起敬。他們一生擇一事,一事終一生;他們心有大我,肯把自己給出去,交給國家、交給時代。他們的光輝照亮的,始終不是自己。他們是一群在全球各領域頂尖的科技工作者。讓我們一起來接聽來自全球院士、專家們的電話,聽聽這“雙向奔赴”的美好聲音。
策劃 李軍 陳郁
制作 趙岑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季宇軒 楊甜子 徐媛園
中國工程院院士、東南大學首席教授劉加平是揚子晚報的“老朋友”了,作為一名科研工作者,他多年投身于混凝土“收縮裂縫控制”“超高性能化”兩大核心領域,成果應用于京滬高鐵、港珠澳大橋、太湖隧道等110余項重大工程,為科技進步和地方經濟發展作出重要貢獻。他說:“我是劉加平,很高興參加江蘇發展大會。希望通過這次大會可以和大家多多交流,為江蘇經濟文化發展做出自己的一些努力。祝大會圓滿成功,越辦越好?!薄皳P子晚報的讀者大家好,我是繆昌文,很高興參加江蘇發展大會。希望通過這次大會可以和大家多多交流,為江蘇經濟文化發展做出自己的一些努力。祝大會圓滿成功,越辦越好。”中國工程院院士繆昌文表示,在實施雙碳戰略的背景下,建筑領域的碳排放量占總排放量的比重較大且呈逐年上升的趨勢,建筑行業正面臨新的挑戰。近年來,他已將研究重點放在混凝土行業的碳達峰方面。本次發展大會他最關心技術方面的創新,希望用技術為江蘇帶來更大的發展。
校對 陶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