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西藏網訊 五月正值毛桃移栽節,日出而作、日落而歸,是這個季節尼中村村民生活的真實寫照,在沿路兩公里多的通村公路旁,村民們正在村主任尼瑪的帶領下種植桃樹新苗,這已經是兩年來的第二次下苗了,對于四川甘孜州得榮縣徐龍鄉尼中村的村民來說,這些弱不禁風的桃苗,不僅是大家致富增收的主要依靠,更是他們留給后代子孫的一份禮物,而這些,卻都始于一個微信群。
圖為桃花盛開的尼中村
一次培訓兩個收獲
“要是不去那次培訓,我可能永遠都不曉得原來鄉村旅游還可以這樣做。”正蹲在路邊夯實新苗土坑的尼瑪回想起那次培訓,不由得感嘆道。
故事要從2016年的一次培訓開始說起,時任徐龍鄉尼中村村主任的尼瑪被指派與得榮縣其他村的村主任一起,到香格里拉參加縣委組織的鄉村旅游考察,當時,第一次走出大山的他,被繁花似錦、游客接踵的云南旅游弄了個眼花繚亂,一路昏著腦袋跟著老師一步一步的走遍了香格里拉各個鄉村旅游示范村,為期幾天的學習,就像是給一塊容量不多的電池充滿了“高壓電”。培訓不僅教會了他鄉村旅游是什么,同行的工作人員為了方便通知,還教會了他一個叫“微信群”的東西,從那會兒起,村里不識字的都開始玩微信語音,他就帶頭建了一個群,名叫“尼中村”。
尼瑪主任告訴記者,培訓結束后,他對鄉村旅游有了新的認識,回村他就開始琢磨著怎樣發展尼中村的鄉村旅游。土生土長的他,帶著對這片土地的熱愛,運用起在培訓中學到的大數據分析,土地、水源、氣候、交通、地理位置,黝黑的他用微信群“吼”著同樣黝黑的村民,走遍了黃黑色的土地,看著這片“黑”,他費盡心聲、絞盡腦汁,“青山綠水就是金山銀山”,培訓里聽到的習近平總書記的話語突然響起,“雖然不是很懂,但好像就是說種樹能掙錢。”尼瑪主任談到這,撓了撓頭有點不好意思。于是他決心改變這亙古以來的顏色,種樹,對!種樹。
圖為尼瑪在微信群里動員村民
微信群里看桃花
“第一次種樹,我帶著村民們開始在村里種核桃,但存活率不高,后來看到附近村里來了收桃仁的,我就想到可以種桃樹,花好看,也能賣錢。”2017年底,適逢黨的十九大隆重召開,村上來了鄉鎮的宣講員,“他們一直說中央要搞鄉村振興、鄉村旅游,州上的也在搞旅游,好像縣上的也有搞旅游的,我就也想搞了。”
2018年5月的徐龍鄉尼中村,處處姹紫嫣紅,艷麗的桃花點綴著這個離縣城85公里的深山小鄉,村主任時時關注著央視經濟頻道,其中關于桃花旅游最為吸引尼瑪主任,一旦發現關于桃花旅游的報道,他情不自禁地就在微信群里呼吁群眾收看,并拍攝電視里的美景畫面,熟練的打開“尼中村”微信群,分享給大家共賞,要求大家每次發現桃花美景時拍攝發至群里,也發到其他人手里。
打造“桃花村”談何容易,“旅游要有文化內涵,這是培訓老師告訴我的。”他又開始引導村民保存古老的生活用具和文化產物,只要有點歷史的,都保護了起來。計劃在村里設立文化遺產館。
為了能讓今后來旅游的人們一進村就能看見桃花,他在微信群里不斷地做動員工作,鼓勵帶領大家一起打造“桃花道”,就在記者遇見尼瑪主任的地方,也就是剛進入尼中村的村道旁,村民們沿著公路種植了2000多株毛桃,并沿著公路護欄安裝了1000多個自來水龍頭。
圖為村民們正在架設水管
停不下來的微信提示聲
通過走訪,記者了解到,尼中村村民從去年起就開始種植桃樹,先是在村里自建的種植基地營養帶上種植幼苗,然后遷種到地里,去年試種的400多株毛桃,存活率達到了98%以上。于是在今年年初,尼中村八大組織先后召開3次會議,商議沿著公路種植毛桃、引水和育苗等事宜,并多次召開村民大會,動員群眾。
起初,村民們并不是完全的支持和理解。那時起,他作為尼中村轉變思想的“第一人”,帶著村兩委班子從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青山綠水就是金山銀山”,講到鄉村振興戰略提出的“產業興旺、生態宜居、村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20字方針;從縣委提出的“一個引領、兩個基礎、三大產業、做精縣城、建美鄉村”的理念,講到綠色生態帶給子孫后代的千秋福祉。他們始終細致耐心的一一入戶做思想工作。
“我告訴他們,綠化環境、美化家園是留給子孫的最好福祉,同時毛桃不僅可以食用、飼養,桃仁還有經濟價值,每年都有固定的銷售渠道,大家完全不用擔心賣不出去。去年,我們村里以85元/公斤的價格賣了桃仁,多的人家可以賣到5000元,少的也能賣到二千多元錢呢。我還告訴村民,我們的最終目的是打造“桃花村”的品牌,吸引游客,發展鄉村旅游,這樣才是長久的致富道路。”那段時間,也只有一刻不停地微信消息提示聲能見證他的堅持。最終,村兩委贏得了群眾的支持。
4月25日,尼中村正式啟動實施引水工作,將3公里外的水源引到了村口、修建蓄水池,村民們沿著公路的護欄架起了鋼管,并在管道每6米處設立一個水龍頭,以“一龍頭一窩樹”的方式,實現2.8公里的進村路桃樹種植全覆蓋,組織村干部、農村黨員以及群眾投工投勞,于5月13日完成了引水工作和部分毛桃苗的種植工作。
圖為村民們試種成功的毛桃樹
為子孫后代留下的財富
記者還了解到,得榮縣徐龍鄉尼中村屬非貧困村,縣里對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產業發展方面的投入較少,打造“桃花村”項目是村民自發組織實施的。他們沒有拿到項目,沒錢采購材料,更是請不起工人,尼中村以村干部籌資購買材料、群眾投工投勞搞建設的方式完成了打造“桃花村”的前期工作。
據悉,該村還計劃明年在通村公路另一邊建設綠化工程,并在入村道口建立旅游大門。村民次姆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道:“最初對村委會的想法是完全的不理解,一是村里沒錢搞這項建設,而且要求我們要投工投勞。如果我們出去打工,十多天能掙兩三千元,大家都不愿意,但是后來尼瑪主任他們天天在微信群里面“吼”,這好那好,大家慢慢也都明白了村兩委也是為了大家好,不管以后能否成功打造‘桃花村’,祖祖輩輩都要在這里生活,我不覺得啥子。現在黨的政策越來越好,我們也過上了不愁吃不愁穿的生活,如果又能過得好,又能把錢掙了,還能留給兒女一份綠色的財富,那就真的是‘呀布熱!’”。(中國西藏網 特約通訊員/強巴 扎西彭錯)
轉載該作品,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