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武隆浩口鄉田家寨挖掘留下最具魅力的民族文化

2017-11-20 18:42:33 來源:重慶日報

打印 放大 縮小

田家寨的民族文化廣場建起來了,村民們有了玩耍休閑的去處。

武隆區浩口苗族仡佬族鄉浩口村田家寨是全市唯一的仡佬族人聚居點。歷經200多年風雨洗禮,這里獨具仡佬民族特色的吊腳樓開始破損、坍塌,村民也陸續搬離。

2013年,浩口鄉啟動對田家寨的搶救行動,通過4年努力,田家寨得以保存下來,并成為全國第三批特色傳統古村落。

出寨的路硬化了、破損的吊腳樓修復了、民族文化廣場建起來了……但田家寨真要發展鄉村旅游,帶動村民脫貧致富,還需要社會資本投入,對其進行整體保護性開發。

近日,本報“跟著黨報去扶貧——重慶日報新聞扶貧大型公益活動”第九站走進田家寨。這一次,我們來了解一下田家寨的前世今生。

8月24日,市內外的民俗專家再次聚集在武隆區浩口鄉田家寨,對該鄉編撰的仡佬民族文化叢書進行審定。據介紹,這套叢書包含了田家寨寨志、仡佬族山歌,以及仡佬族的民俗故事等。

“搶救田家寨,不只是修繕瀕臨破敗的吊腳樓,還要挖掘那些流失的民族技藝、民俗故事、風俗習慣、民族歌曲等,最終要讓鄉親們通過發展民族特色鄉村旅游脫貧致富。”浩口鄉黨委書記文靜稱,如今田家寨已煥然一新,但要開門迎客,還需先進的理念、足夠的資金對寨子進行整體打造。

“對一個貧窮的民族鄉來說,巨額的投入是一個天文數字。”文靜希望,有社會資本能對田家寨進行保護性開發,依托武隆區全域旅游戰略,發展獨具仡佬族特色的民俗游。

保護 50余棟吊腳樓“修舊如舊”

田家寨山高谷深,寨前是芙蓉江,寨后是武務(武隆到貴州務川)公路,再之后就是連綿的群山。

據當地老人介紹,田家寨最先的主人是清光緒年間的紳糧汪和正。汪和正自幼喪父,與母相依為命,先是在這里搭建茅棚居住,后歷經干欄棚、三角形住宅、拱形住宅、木結構住宅。此間,寨子先后住進了魏、楊、田、黃姓人家,田姓居多,并取名叫田家寨子。

“武務公路修建前,田家寨交通非常閉塞。”寨子里的村民楊建峰回憶,原來這里住著72戶226名仡佬族人。因為偏僻,就醫、上學都不方便,很多村民都到浩口場上建房、買房、租房居住,只有10來個老人留守寨子。人去樓空,房子也爛得快,“后來,一些人申請拆除房屋復墾,田家寨人更少了。”

田家寨雖然破敗,但至今還保留著仡佬族木質民居風格。2013年,浩口鄉決定,立即著手對田家寨進行保護,待條件成熟時發展民族山寨鄉村旅游。

“外觀民族化,室內現代化。”浩口鄉遵循“修舊如舊”的原則,采取“市上補一點、政府投一點、群眾出一點”的方式,對原有數十座吊腳樓木屋進行了修繕——不改變主體結構,對翹角、柱礎、窗花、瓦頭、門當等進行局部修復,努力還原仡佬族特色合院、吊腳樓等民居形式;同時完善廚房、衛生間等,保證通訊、電視、水電等都通進每家每戶。

在下寨,干欄式四合院經整修后,依然古色古香。圍繞院落一周的院墻長約300米,全部用亂石砌成。院落前面有朝門,中間為天井,天井后面的正屋高出天井兩米,以石階相連接。正屋的階檐上,一左一右立有兩根粗大的梁柱,支撐著屋頂。梁柱上、屋檐邊、窗欞上,都雕刻著花卉鳥獸圖案,刀法精妙、栩栩如生。

此外,田家寨還完善了進寨的水泥公路、停車場、公廁等基礎設施。鄉里正著手打通到3公里外的紅軍渡和珠子溪的公路,這樣既形成了環線,又豐富了田家寨的旅游資源。

“沒想到空中看田家寨更漂亮。”通過航拍,楊建峰看到,田家寨四面被青山環繞,50余棟仡佬族風格建筑在茂林修竹間若隱若現,美不勝收。

挖掘 留下最具魅力的民族文化

搶救田家寨,不只是修繕具有仡佬族民族風格的建筑,還要挖掘那些體現仡佬民族文化的衣、食、住、行等風俗、民俗、生活習慣。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也是最具魅力、最吸引人的地方。

蠟染,是我國古老少數民族民間傳統紡織印染手工藝,也是仡佬族的一種傳統技藝。然而,這種民族技藝在田家寨幾近失傳。

“無論是民族文化保護,還是民族特色旅游,在田家寨,都需要傳習蠟染技藝。”為此,浩口鄉中心校楊雷等3名老師專門前往貴州省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縣,學習蠟染制作技藝,并在學校成立蠟染傳習所,專門教授當地學生學習蠟染制作。

在浩口鄉中心校蠟染傳習所,記者目睹了蠟染的制作過程。展覽室一幅幅精致的蠟染作品,讓人駐足流連。該校副校長黃春風介紹,蠟染既是藝術品,也可以制作成床墊、沙發墊、窗簾等商品銷售。現在學校還開設了成人蠟染培訓班,力爭將這種非物質文化遺產做成商品,產生價值。他透露,之前有一幅蠟染作品賣到了3000元。

“挖掘民族文化要不遺余力。”浩口鄉政府干部楊成林說,作為全市唯一的仡佬族聚居點,田家寨有挖掘、保護、傳承民族文化的義務,這里的仡佬族民族文化也有其獨特的旅游欣賞價值。他告訴記者,“除了蠟染,凡是與仡佬族相關的生產勞動、男女社交、迎賓送客、節日喜慶、新年禳災、祭祖吊喪等歌謠和儀式都要努力挖掘。”

目前,集納田家寨歷史變遷寨志、仡佬族山歌、民俗故事等內容的仡佬民族系列叢書初稿已完成。楊成林說,先用書籍的形式將這些民族文化記錄下來,然后搬到院壩、舞臺表演,弘揚這些民族特色文化。

此外,仡佬族每年的“吃新節”、“喂樹節”等仡佬族獨有的傳統節日,也由田家寨完善并傳承下來。在飲食方面,田家寨也保持發揚了“三幺臺”“五敬酒”的習俗。此外,竹子是仡佬族的圖騰,田家寨幾乎每家庭前院后都有茂密的竹林。

記者在田家寨看到,一座投資100余萬元的仡佬族民俗陳列館,以及占地2000平方米的民族文化廣場即將建成。到時,仡佬民族文化不只體現在田家寨少數民族同胞的生產生活中,還將在這里得到集中展示。

開發 希望引入社會資本整體打造

吊腳樓修繕了、傳統文化正得以恢復,搬出去的村民陸陸續續回了寨子,田家寨又有了往日的生機。

新一輪脫貧攻堅戰打響后,田家寨所在的浩口村成了脫貧攻堅的重點。按照“一村一策”的脫貧思路,浩口鄉借助全市唯一的仡佬族聚居點優勢,引導田家寨打造鄉村旅游,帶動全村走旅游脫貧的路子。

為此,浩口鄉圍繞田家寨新發展了4000畝老鷹茶、2500畝楊梅。楊建峰也回到寨子,將老木屋修繕改造,建起了5個標準房間,投資2萬多元建了停車場,辦起了農家樂。

“但人氣還是不旺。”田家寨目前72戶村民中,有10余戶貧困戶,他們更指望著能靠旅游脫貧。浩口村“第一書記”瞿雪松介紹,老鷹茶、楊梅都已投產了,但田家寨的鄉村旅游還沒有完全“火”起來。

村民汪勤維與丈夫田仁建以前一直在外打工,今年,夫婦倆專門留在寨子,花10萬元將自家的吊腳樓重新整修。汪勤維說,在外面打工不是長久之計,家里老人、孩子都需要照顧。田家寨空氣好、環境好,還有少數民族特色,我們也準備開辦農家樂,“只是現在游客不多,擔心投資進去虧了本。”

“田家寨打造鄉村旅游需要‘大手筆’。”村民李仁華就住在離田家寨不遠的紅軍渡。7年前,李仁華從建筑工地上摔下來,喪失了勞動力。前年3月,他與妻子布置了8間客房、10張餐桌,開起了農家樂,每年4-8月就能掙4萬多元,并因此脫了貧。他認為,“只要加大投入,將紅軍渡、珠子溪景點與田家寨串聯起來,肯定會吸引更多游客。”

在文靜看來,目前田家寨發展鄉村旅游有三個問題:一是投入,發展鄉村旅游應該用市場手段來解決資金問題;二是缺人,寨子里青壯年基本外出務工,留在家中的大多是老人、孩子和婦女,缺乏決策力和經營能力,這制約了田家寨旅游的進一步發展;三是對蠟染這樣的傳統技藝,手工制作只能創作少量的藝術品,真正要產業化批量生產,還需要探索機械化加工制作。

文靜說,歷經保護、挖掘,田家寨已進入開發階段,單純靠政府投入是不行的,“這個‘大手筆’需要通過招商引資,讓擁有先進理念、雄厚資金的企業家來投資,對田家寨及周邊景點進行整體打造。”

原標題:重慶武隆浩口鄉田家寨急需社會資本保護性開發

責任編輯:ERM523

亚洲精品欧美精品,亚洲人成在线影院,亚洲电影欧美电影有声小说,麻豆九一精品爱看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