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9日,記者來到海南省文昌市昌灑鎮白土村,只見村莊道路干凈整潔、傳統民居整齊有序,戲臺、廊橋、農家書屋、兒童之家,還有婀娜多姿的滿池荷花,一幅宜居鄉村美麗畫卷盡收眼底。
白土村是海南有名的革命老區村莊,這里紅色名片和美麗鄉村交相輝映。黨的十八大以來,白土村群眾在村“兩委”干部的帶領下,生產生活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共建共享,貧困村蝶變美麗鄉村
“白土村是沙土地,過去沒有一條像樣的村路,太陽一曬走沙地很燙腳,因此村民到鎮上趕集,天沒亮就得出門,太陽落山了才回來,周邊有個順口溜‘嫁女不嫁白土村’。”白土村黨支部書記邢福旺感慨,“從貧困村到現在‘白富美’村,這在以前村民是不敢想象的。”
白土村有著光榮的革命傳統。在抗日戰爭時期,村附近的赤水港是當年解放軍渡海先鋒營登陸海南的第二個點,村民為解放軍做向導和后勤支援,為解放海南島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白土村人傳承紅色基因,讓紅色革命村煥發出新的生機。從2002年開始,白土村黨員群眾將黨支部延伸到自然村,十多年來,白土村支部黨建引領核心作用得到充分發揮。
昌灑鎮組織委員、宣傳委員林鳳鳴告訴科技日報記者,白土村是文昌市鄉村治理的典型,從村務管理、人居環境打造、產業發展三個方面,切實解決當前農村建設發展方面的問題,不斷激發鄉村“善治”內生動力,以鄉風文明推動鄉村治理見實效。
“我們創造了一套高度民主的村務管理機制。”邢福旺介紹,村“兩委”班子、黨員帶領群眾破除傳統觀念,將村土地全部歸集體所有。其下設的3個村民小組實行財務共管,土地、財力、人力實行“三統一”管理,有力支持村莊建設。
白土村建立以村民自治為核心的管理模式。一方面,創新村級協商管理機制,成立了由優秀黨員代表、群眾代表、鄉賢和熱心公益事業代表等25人組成的村務民主協商會,建立起村莊規劃發展、集體收益分配、教育事業、產業發展等重大事項民主協商制度。另一方面,建立村務信息透明化公開機制,村中大事小事均采取召開全體村民會議等民主方式進行商議、決議,定期進行財務公開,確保村務管理陽光運行。
緊抓新機遇,小村莊描繪大前景
村莊“小環境”越來越好,城鎮大環境錦上添花。白土村周圍山、溪、海環繞,地理優勢日益凸顯,再得益于文昌市旅游大開發、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美麗海灣月亮灣和文昌航天發射基地強勢輻射帶動,讓白土村的空間藍圖添上了新篇。
前幾年,白土村2000多畝地被月亮灣起步區征用,全村共獲補償款1.2億元,村集體將土地補償款的70%分給村民,30%留作村莊建設及產業發展。村集體有了發展資本,下一步還得謀劃長遠發展。
“我們想借助文昌航天城等優勢,通過發展產業做大做強村集體經濟。”邢福旺說,這些年不少村民改變創業思路,不僅發展淡水養殖、畜牧養殖業,經濟收入呈現多元化,一些技術能手帶領村民靠技術“吃飯”,幫助群眾共同致富,成為遠近聞名的“西瓜村”“辣椒村”“養殖村”。
白土村臨近海岸線,常年日照時間充足,沙質土壤面積廣闊,擁有適合椰子種植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通過創新實行“村集體+公司”的運營模式,白土村投入征地補償款中的預留資金創建椰林園,種植椰苗27000株,種植面積1300畝。
椰林園里,目前園區前后兩批種植的部分椰樹已經開始掛果。根據目前掛果情況測算,平均每年每棵樹可掛果70個,按市場價格估算,27000株椰樹全部成熟掛果后,每年預計可為村集體帶來300萬元的收入。
邢福旺說,今年已有大型椰果飲料企業多次到白土村椰林園進行實地考察,有意向在承包管理銷售等方面參與合作,白土村將持續跟進合作事宜,拉長椰果產銷鏈條,讓村集體經濟壯大,讓村民的腰包越來越鼓。
(記者 王祝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