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事故頻發背后,折射出“人車矛盾”在校園中的不斷升級

2018-01-25 22:25:54 來源:中國新聞網

打印 放大 縮小

“嘭”的一聲巨響,一輛正在拐彎的小汽車和前面的送外賣電動車撞在一起,送外賣的小伙子摔在地上,頭部不斷滲出鮮血。

這是近日記者在武漢一所以風景秀美著稱的高校內一個小路口親眼目睹的慘烈一幕。

“現在走在校園里都有些提心吊膽”,在學校待了8年時間的博士生張平(化名)說,平時在校外大家還都挺注意交通安全,一進入校園好像警惕性就松懈了,總覺得校園相對封閉安全。但這些年學校里出入的車輛越來越多,電動車更是左沖右突,行車速度快還不避讓行人,悲劇時有發生。

在張平看來,大學校園道路不僅承載著方便校內交通和溝通校園各功能區的使命,也是校內師生交流、生活的拓展空間。

連日來,記者走訪華中地區多所大學發現,校園內不斷增加的車流量,造成人車沖突的局面,給校園交通管理帶來了不小的挑戰。

車禍頻發

去年6月,華中某理工類大學大二學生楊子(化名)親身遭遇的一幕,讓她至今都覺得有些后怕。

當天晚上天空下著雨,學校的主干道上擠滿了行人和車輛,她騎著電動車回宿舍。途中,另一輛電動車迎面疾駛過來,對面騎車的男生單手打著傘,視線模糊,兩車避讓不及撞在了一起。所幸“人沒有大礙”。

而像這樣的“驚魂一刻”,她上大學后不是第一次經歷。

她住在學校西校區學生公寓,而上課都在東校區。每次上下課,她都要橫跨幾乎整個校區。近兩公里的路程,兩年下來,她目睹了不少“小事故”,受傷的都有好幾起。

在其他高校,有關校園交通事故的新聞也屢見不鮮。

在武漢某綜合類大學校內,一名女生被一輛小轎車撞倒,當場失去意識,被路過的行人送往中南醫院重癥監護室搶救,而事后小轎車竟悄然逃離了現場。類似的遭遇每年均有發生,并已見諸當地媒體。

2010年,河北大學校園內造成一死一傷的“李剛門”事件發生后,引發了人們對大學校園交通安全問題的極大關注。當時,國內許多高校引以為戒,紛紛出臺相應的舉措,加強對校園交通安全的管理工作。

時至今日,校園交通事故的發生頻率是否降低了呢?記者在高校云集的武漢調查發現,答案或許不容樂觀。

據武漢一所著名高校保衛處的公開資料顯示,近幾年里,曾有過一個季度保衛部門接警并處理的校內交通事故達到23起。其中,機動車與機動車發生的交通事故11起,機動車與行人(電動車)發生的交通事故共6起。

與外賣車輛相關的交通事故也已成為令高校保衛部門頭痛的一大難題。

中南民族大學保衛處一位負責人介紹,即使高校禁止外來標識明顯的電動車進入,但是混在學生正常使用車輛中就難以區分。他們曾在一個星期內處理4起因外賣車輛出入校園引發的交通事故。而學生因此受傷的案例在學校也時有發生。

武漢科技大學保衛處處長許立橋介紹,盡管學校在遠離市中心的大學城里,但也同樣面臨校園內車流量不斷增加,人車沖突的問題。門禁系統顯示,每天進出學校的車流量達到2300多輛。此外,學校4個大門每天中午進入校內的送外賣電動車就有200多輛。盡管學校每條道路上都有巡邏的保安,但也無法避免一些慘劇的發生。

前不久,該校一位老師開車正常行駛,一輛送外賣的電動車騎手邊看手機邊騎車,沒注意前方,結果在道路中間就直接撞了上來。事后,電動車主反而賴私家車違規,迫于無奈,這位老師只得撥打“122”,找來交警處理。

“人車矛盾”

交通事故頻發背后,折射出“人車矛盾”在校園中的不斷升級。

武漢大學保衛處某單月門禁數據顯示,進入武大各個學部的車流量合計達到84萬以上,日均車流量約2.8萬。

同城的另一所重點高校,校內居住的教職工約為8800人,登記車輛約為6480輛,日均機動車流量高達2.4萬。

值得注意的是,能夠記錄在冊的基本都是機動車(不含電動摩托車)。而在許多學校,電動車和自行車是學生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交通工具,其擁有量也不容小覷。

在華中某大學,幾乎每一棟寢室樓下面都設置了停車棚。在非上課時間段,停車棚內密密麻麻地停滿了自行車和電動車,這也使得后來的車輛找不到空位,只能停在過道中。

據了解,該校保衛部門原本在上下課高峰期的主要干道上對私家車和校車等大型車輛采取了禁行措施。但是,部分車輛還是會“漏網”,一路按著喇叭,擠入人潮當中。

在車輛增多的同時,大學人口的膨脹也沒有落下腳步。

2016年4月7日,教育部發布的《中國高等教育質量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顯示,2015年中國大學生在校人數達到3700萬,全世界第一。這一數據在1949年和1978年時分別為11.7萬和86.7萬。

隨學生一起涌進大學校園的還有專任教職工和社會人員。《報告》指出,十多年來,全國高校專任教師數增加了兩倍多。而隨著大學的社會化,與外界來往的頻繁,出入校園的外來人員與以往相比也大大增多。

中南民族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副院長董偉建很懷念20年前的校園,“可以用‘如詩如畫’來形容”。

彼時,校園內的馬路還沒有現在這么寬,石子路也比較多,校園里經常會見到圍著南湖散步的人們,也常常能見到許多同學在湖邊駐足觀賞日落時分的美景,校園交通安全觀念遠沒有進入人們的視野。

與當年相比,如今馬路的樣子“煥然一新”,但隨著人車同步增長,“人車矛盾”也越發突出。尤其是在上下課的高峰期,人車混行,這使得師生對于道路交通的舒適感大為降低。

困局待解

為保障校園秩序和環境,在高校云集的武漢,自2011年年底以來,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華中師范大學、武漢體育學院等眾多高校紛紛加入“門禁大軍”;有的對外收費,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等學校則采取對外來車輛單門進出。

但是,這一做法也引來了一些爭議。

“網上關于‘高校門禁用于圈錢’的輿論一度沸沸揚揚,把我們的保安工作推到了風口浪尖。”中南民族大學保衛處一位負責人坦言。

武漢大學花費30余萬元,在一條主干道安裝了一套“道路測速卡口系統”,車輛超速經過時會被抓拍,系統則會自動將車輛信息傳送到后臺監控平臺和各個機動車門禁出口,起到了一定的震懾作用。

但這樣的影響依然有限,記者在多所高校有限速路牌區域現場觀察,發現身邊車輛疾馳而過的現象不在少數,行駛速度明顯超過限速范圍。

一位保衛處負責人認為,校園交通管理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執法權的缺位,即“交警不進校,存在執法真空”。

這位負責人介紹,目前我國高校的校園道路通常不屬于社會道路。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對校園道路上發生的交通事故警察只有在接到報案后才能前往處理,而負責日常交通管理的高校保衛部門實則并無法律上的管理權限。

近年來,也有學者呼吁應該針對校園安全管理進行專門立法,在法律上明確校內道路交通的管理主體和職責。

很多人將目光投到了高等教育發達程度與車輛擁有量均居世界第一位的美國。

國內學者將這歸功于完善的法律制度。在美國高校中有專門的校園警察管理交通,學校人行道的設置、停車位的數量、減速和限速標志等均有明確的法律規定,這使得完全開放的美國大學也實現了良好的校園交通。

華中科大交通運輸工程系副教授劉有軍認為,除了完善“軟件”,“硬件”上的短板更應補齊。

在他看來,目前大學校園道路交通問題的存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功能區布局的雜亂無章。尤其是老校區,交通基礎設施已經遠遠跟不上時代,隨著高校擴招,在校學生人數的增多,這一狀況更加顯著。

據了解,盡管有很多高校紛紛在老校區之外再建新校區,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老校區的交通壓力。但是,對于多數老牌名校而言,將師生分流出歷史悠久、承載了校園文化底蘊的老校區,并非一個簡單易行的工程,這些學校往往選擇“固守”。

比如華中某大學在并校后,校園整體格局基本沿襲原核心學校的模式,在此基礎上翻修拓寬原有道路,增建學生宿舍、教師公寓、食堂,以滿足日漸增長的師生需求。

但是,這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劉有軍認為,學校應該采取多種方式配套應對目前的交通問題,比如在特定區域確立車輛禁行制度,發展校園公共交通,以減少個人出行等。“長久之計是要優化功能區布局,分散校園交通的壓力。老校區可以盡可能地逐漸調整教學、生活等功能分區,而新校區在規劃過程中就應該充分考慮交通方面的因素”。

責任編輯:ERM523

亚洲精品欧美精品,亚洲人成在线影院,亚洲电影欧美电影有声小说,麻豆九一精品爱看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