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聲丨蘊藏長三角創新鏈的爆發力,浙產首顆人工智能衛星升空

2023-08-12 07:12:48 來源:浙江日報

打印 放大 縮小

潮新聞 執筆 王逸群 通訊員 費彪

組裝完成的衛星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北京時間2023年8月10日12時03分,谷神星一號遙七運載火箭在我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升空,將搭載的西光壹號01星等7顆衛星順利送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獲得圓滿成功。

2000公里外,浙江臨平。一間會議室里,沸騰、歡呼,杭州地衛二空間技術(杭州)有限公司的研發人員們正在慶祝。“中國首顆以人工智能(AI)載荷為核心、具備智能操作系統的人工智能衛星,即將正式投入運營?!钡匦l二聯合創始人兼首席技術官王春暉說。

這顆歷時一年多打造的衛星是由杭州地衛二空間技術(杭州)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的。

與此同時,隨著“地衛智能應急一號”的誕生,人們將目光聚焦到了長三角。這顆衛星是集聚上海、江蘇等地資源與“智力”的長三角合作產物;臨平更因此從長三角上不起眼的一個點,成為一個產業發展的新坐標——一顆小衛星的背后,藏著長三角的算力夢。

這個夢,從臨平出發。

新“星”有顆“超強大腦”

“地衛智能應急一號”不一般,因為它有一顆超強大腦。

在臨平區算力小鎮杭州地衛二空間技術(杭州)有限公司,記者首次看到這顆衛星的照片。方形的金屬盒子上面,頂著一張長方形薄板。設計人員介紹,這顆衛星外部搭載了一枚全景鏡頭。

更重要的還在“看不見的角落”。與以往的傳統遙感衛星不同,這顆衛星的核心優勢,在于其自主研發的“天空地腦一體化”架構,可實現語義理解、在軌識別、智能分割、智能壓縮、無效數據清洗、大模型推理等星上AI能力,能有效提高遙感衛星運行效率。

簡單地說,傳統遙感衛星只是帶上了相機和傳感器上天,而這顆衛星還帶了腦子上天。

這是一顆“超強大腦”。地衛智能應急一號擁有大百億級的晶體管數量,每秒可以執行80萬億次浮點運算。而星上超高算力的實現,得益于地衛二自主研發的星載智能載荷處理單元“弦”,相較于當下在軌的衛星智能化水平,提升數十倍。

“弦”正在被裝入衛星

“這樣一來,許多智能應用能夠在衛星上實現。”地衛二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溫卓明告訴記者,以往的遙感衛星,只能單純地獲取數據,后期仍然需要人工對數據進行再處理并決策。數據融合難、處理時間慢,一系列過程既耗人又耗時,在執行監測任務、處理應急事件時,往往很難真正發揮“多源立體感知”的效用,反而延誤指揮分析的黃金時間。

不同于以往在地面分析處理,這顆衛星在太空就能實時獲取、分析、傳輸數據。“衛星不再僅限于簡單的拍攝和數據收集,而是能夠實現更加復雜的任務?!叭缱龀龈鼫蚀_的氣候預測,更快速的災害響應,更有效的農作物管理等。智能處理和自主學習,以滿足日益增長的航天科技需求。”王春暉說。

以一萬平方公里衛星圖像為例,具有“弦”的智能衛星只需數小時在軌處理,即可完成整個流程,通過在軌處理能力,實現動態目標提取。相比較之下,傳統衛星的方式需要180天才能完成。

智能衛星引領下的高效數據處理、圖片采集及實時影像獲取能力,將解決當下衛星影像數據獲取的痛點和難點。

太空AI“弦”平臺

長三角的“飛天夢”

衛星升空,隨之起飛的是長三角的“飛天夢”。

“地衛智能應急一號”的身上刻著不少“長三角烙印”——

研發團隊來自浙江大學,太陽能電池和能源系統來自蘇州馥昶,空間遙感相機來自蘇州吉星天舟……而這顆衛星的總裝、總測及火箭發射等相關配套,則是在上海航天八院完成。

這樣的配置并不令人意外。近年來,長三角城市紛紛布局航空產業鏈。上海“國家隊”領航,除了航天技術研究院、上??臻g推進研究所、中科院微小衛星創新院等,還集聚了以及司南、華測、千尋位置等一批以下游應用為主的民營企業;江蘇堪稱中國航天事業的“配套大省”。據統計,江蘇商業航天企業數量在省級行政區位居第四位。

而在浙江,發射是關鍵,制造是基礎。根據《浙江省航空航天產業發展“十四五”規劃》,浙江將形成以湖州、嘉興、寧波等地布局商業運載火箭,以杭州、寧波、臺州等地布局微小衛星,以杭州、寧波、溫州、嘉興、湖州、金華、舟山等地布局北斗應用的商業航天產業布局。

正如溫卓明所言,作為一顆商用衛星,資源的優化整合,意味著產業能夠低成本、高效率發展。然而,令人意外的是,衛星上的這顆“超強大腦”,為什么來自臨平。

大腦的背后是算力,也是臨平的優勢所在。“我們的發展方向是人工智能,當然適合落腳杭州,扎在臨平?!睖刈棵髡f。依托互聯網產業優勢,臨平正在算力產業集聚上狂奔突進。

一方面,實體經濟是算力發展的基礎。從云計算、大數據,到未來工廠、數字政府建設,臨平已逐漸從傳統制造走向智能制造,并衍生出一批高科技產業項目。這是算力乃至人工智能得以被廣泛應用的沃土。

另一方面,長三角制造業供應鏈完備、供應商眾多,容易促成合力。臨平地處滬嘉杭G60科創大走廊、杭州城東智造大走廊和錢塘江金融港灣交匯關鍵節點上。這,是人工智能產業賴以生長的陽光和雨露。

2021年底,算力小鎮在臨平開園。小鎮與周邊的中國工業互聯網研究院浙江院、工業互聯網產業園、云計算數據中心等形成高能級創新平臺集群,助力長三角地區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

開園兩年以來,臨平的算力能力越來越強:3.52平方公里內,已招引1200多家企業,包括了地衛二、賽熱科技、聯芯通半導體等一批重點項目。

這個年輕的小鎮,正劍指長三角地區算力產業的行業應用端樞紐中心。

地衛二團隊

“算”出來的城市新能級

算力給臨平帶來的機遇,不止在天上,也在地上。

傳統制造,一直是臨平賴以發展的重要依托。正因此,傳統產業也成為人們對臨平的“刻板印象”。

如今,依托在算力上的先發優勢,臨平有望在智能制造、數字經濟領域里撕開一條口子。隨著區域一體化的不斷推進,臨平作為融滬橋頭堡,正處于承接產業外溢的好時機。

臨平身處長三角都市群南翼,境內多條快速路、高速與長三角地區直接相連。從戰略格局上,臨平位于城西科創大走廊和G60城東智造大走廊的“兩廊交匯點”,促使科技創新、人力資源、科技金融等資源集聚。

兩組數據最能說明:據統計,自設區以來,臨平累計集中簽約項目310余個,其中來自長三角地區項目占比就占了75%;今年上半年,臨平新招引青年大學生7654名,增速居杭州全市第一。

然而,招引項目、留住人才,又談何容易。為了打造算力集聚高地,臨平費了不少力。

去年,RISC-V聯盟全國第一個區域中心——浙江中心落戶臨平。同樣在去年,浙江圖靈算力研究院的“算力云”平臺啟用,長三角地區企業可以“借到”貴州、內蒙古、甘肅、寧夏四大超算中心強大的算力,完成模型搭建、數據推演等需求。今年,臨平還與國科大杭高院達成合作,成立杭州光電智能感知產業研究院等。

“算力賦能,臨平正打造‘東數西算’長三角樞紐節點?!迸R平區相關負責人介紹。

如今,在算力這條賽道上,臨平如飛輪般越轉越快。以臨平為中心,一條算力長三角的產業鏈浮出水面。

不止是算力小鎮,更多的智能制造企業,也開始嘗到了算力發展帶來的紅利。

臨平算力小鎮

走進老板電器“未來工廠”的“黑燈”車間里,一輛輛AGV在車間里有序穿行。在機械臂協同下,這些鋼板經過打孔、塑形、剪裁等環節變為成品走下流水線,再由AGV運送到下個車間,全程無需人工參與。通過大數據對制造模式、營銷模式和供應鏈模式的變革,企業生產效率提升了90%,產品制造周期縮短了70%。

近日召開的臨平數字經濟創新提質“一號發展工程”大會,更是定下目標:到2025年,力爭累計認定8家省級“未來工廠”30家市級“未來工廠”,實施300個智能制造重點項目,創建20家省級工業互聯網平臺。智能制造將由“點上標桿”向“區域優勢”演進。

要素的流動和集聚、新興業態的不斷涌入,也給這座城市帶來能級的提升。

深度融滬不僅僅是簡單的交通互聯、招商引資,而在于全方位對接上海,更好發揮區位優勢,“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推動臨平實現高質量發展。

目前,滬杭未來智造協同發展試驗區也加快推進,長三角G60浙江(臨平)科創基地也將實質化運行,未來將成為與上??苿撈脚_、產業園區、創新機構合作的載體,催化“上海科研溢出+臨平智造落地”產業轉化。

不久前,幾公里之外的長三角創新研發總部基地正式結頂,未來將招引創新型上市企業、鯤鵬企業、總部企業等,集聚創新要素。

以算力為支點,臨平正撬動不一樣的另一面。

“轉載請注明出處”

關鍵詞:

責任編輯:ERM523

相關閱讀

亚洲精品欧美精品,亚洲人成在线影院,亚洲电影欧美电影有声小说,麻豆九一精品爱看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