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來源:【人民日報中央廚房-海叔聊經濟工作室】
中國人民銀行15日發布一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指出,當前中國經濟沒有出現通縮。中長期看,我國經濟總供求基本平衡,貨幣條件合理適度,居民預期穩定,不存在長期通縮或通脹的基礎。
通縮主要指價格持續負增長,貨幣供應量也具有下降趨勢,且通常伴隨經濟衰退。央行報告認為,我國物價仍在溫和上漲,特別是核心CPI(全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同比穩定在0.7%左右,M2(廣義貨幣)和社融增長相對較快,經濟運行持續好轉,不符合通縮的特征。
今年以來物價漲幅階段性回落,主要與供需恢復時間差和基數效應有關。4月份,CPI同比上漲0.1%,漲幅比上月回落0.6個百分點;PPI(全國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環比下降0.5%,同比下降3.6%。
報告指出,實體經濟生產、分配、流通、消費等環節本身有個過程,加之疫情的“傷痕效應”尚未消退,居民超額儲蓄向消費的轉化受收入分配分化、收入預期不穩等制約,特別是汽車、家裝等大宗消費需求偏弱。近期居民出現提前還貸現象,也一定程度影響當期消費。
央行預測,未來幾個月受高基數等影響,CPI將低位窄幅波動。今年5-7月CPI還將階段性保持低位,主要受去年同期CPI漲幅基本在2.5%左右的高基數影響。但要看到,隨著基數降低,特別是政策效應將進一步顯現,市場機制發揮充分作用,經濟內生動力也在增強,供需缺口有望趨于彌合,預計下半年CPI中樞可能溫和抬升,年末可能回升至近年均值水平附近。
據介紹,2022年以來,主要發達經濟體經歷了數十年不遇的高通脹,對其央行貨幣政策決策產生了重大影響。相較而言,我國通脹保持在溫和區間,過去一年、五年和十年,CPI年均漲幅都在2%左右。我國一方面扎實做好疫情防控下的保就業、保主體、保民生工作,穩住社會生產力,確保經濟循環基本暢通,另一方面貨幣政策保持穩健,貨幣信貸合理增長,為物價穩定奠定堅實基礎。
回頭看,21世紀以來,我國曾多次出現CPI階段性下行現象。2008-2009年和2020年主要是受國際金融危機和新冠肺炎疫情的超預期因素影響,CPI漲幅階段性快速回落,甚至短暫跌破0,經濟平穩發展面臨壓力并較快企穩。2002年CPI曾階段性回落,且連續10個月低于0,與加入世貿組織后國外供給輸入充分等因素有關,宏觀經濟保持平穩較快發展。其余時期也曾出現過CPI的階段性回落,均未明顯影響宏觀經濟運行的總體走勢。央行認為,若經濟保持正常增長態勢,CPI階段性回落的影響不宜夸大。
歷史上看,我國PPI波動相對較大。原油、鐵礦石等工業品供需變化大,導致PPI波幅較大,2000年以來有近四成月份PPI同比漲幅處于負值區間,且曾出現較長時間的負增長,如2012-2016年PPI連續50多個月同比負增長。但央行強調,PPI下行并不代表總體物價水平的持續下降,國際上衡量通脹水平主要使用CPI。
本文來自【人民日報中央廚房-海叔聊經濟工作室】,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臺提供信息發布及傳播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