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曾經,徐州是淮海經濟圈的傳奇城市,更是蘇北地區的風云城市,穩坐蘇北老大哥的寶座。然而,2023年1月,鹽城財政收入的迅猛增長,瞬間讓徐州的地位岌岌可危。這一跡象,說明鹽城積極進取和務實的努力,更凸顯了徐州發展的一些隱憂。不僅讓人充滿遐想,蘇北老大難道會易主?
2023年一月財政收入
鹽城的崛起并非偶然,其憑借吸引外資、培育本地產業等多方面的努力,尤其是在電子信息、生物醫藥、新能源等新興產業的取得了顯著成效。
鹽城堅定不移地以工業為立市之基、強市之本,全面繪就了一幅“工業強市”的宏偉藍圖。通過一方面著力提升優勢產業,另一方面積極布局未來產業,鹽城全力培育包括新能源汽車及核心零部件、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大健康和數字經濟、海洋經濟在內的“5+2”特色產業,同時聚焦23條重點產業鏈,力求實現產業鏈的全面發展。
此外,鹽城在江蘇率先建設了全省首個零碳產業園,以吸引優質項目,并致力于將其打造成為長三角地區的零碳產業發展集聚區。這一舉措彰顯了鹽城在推動工業發展與環保相互促進方面的決心和信心。
特別是就綜合能源優勢,特別是新能源優勢而言,鹽城獨一無二的資源稟賦一直是備受關注的熱點。作為長三角地區首個千萬千瓦新能源發電城市,鹽城海上風電規模接近全省一半、全國五分之一,新能源發電裝機容量近1300萬千瓦,綠色能源使用占比超過六成。鹽城正加速向新能源裝機規模2000萬千瓦、產業規模2000億元的“2個2000”新藍海目標邁進。此外,已落地的2000萬噸中海油LNG“綠能港”項目和正在建設的國信2×100萬千瓦高效清潔煤電項目,能夠充分保障重大項目用能需求。
作為蘇北五市中獨一無二擁有地鐵的城市,徐州的發展相較之下,顯得有些低迷,陷入收入水平明顯低于鹽城和淮安的困境,盡管徐州具備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和交通優勢,但在挖掘和利用這些潛力上,還有待改善。
另外徐州的經濟結構相對單一。煤炭、石油和化工是徐州的主要產業,然而這些行業在經濟發展的轉型期面臨著巨大的挑戰。隨著環保政策的收緊和新能源行業的崛起,傳統產業正處在艱難的轉型階段。這也就意味著,徐州需要加快結構調整,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
雖然徐州面臨的挑戰是巨大的,但同時也蘊含著巨大的機遇。只要徐州抓住機遇,加強內外部合作,完全有能力重新奪回蘇北老大哥的地位。讓我們共同期待,徐州能夠重振雄風,再次成為蘇北地區的璀璨明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