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擁世界第一大稀土礦藏、第二大鈮、釷礦以及國內最大的螢石礦,白云鄂博被譽為“富饒的神山”,而背靠白云鄂博礦的包鋼股份也正乘勢而起,積極打造資源及綜合利用產業的“第三極”。近日,包鋼股份舉行投資者接待日活動,包鋼股份黨委書記、董事長劉振剛表示,包鋼股份將推進白云礦深部資源勘探、開采工作,打造國內最大的鈮、鈧、螢石產業。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背靠“神山”聚焦“三大支柱”
包鋼股份是我國西部最大的鋼鐵上市公司,而背靠著白云鄂博礦,包鋼股份正在由單一的鋼鐵企業實現華麗轉身。劉振剛介紹到,“以開發鐵精礦、稀土精礦、螢石精礦等礦產資源為依托,包鋼股份已發展成為擁有1750萬噸鋼鐵產能和豐富資源的‘鋼鐵+資源’型企業。”
據介紹,包鋼股份現在不僅是世界最大的鋼軌生產基地、我國品種規格最為齊全的無縫管生產基地、西北地區最大的板材生產基地,同時也已成為世界最大的稀土資源生產基地。資產總額從上市之初的72.7億元增至1467億元,總市值由71億元增長至超千億元,期間最高超過1800億元,實現了發展質量和效益的全面提升。
白云鄂博礦位于包頭市北,是多金屬礦,主要礦物及元素有鐵、稀土、螢石、鈮、鈧、釷等。鐵礦石儲量14億噸;稀土儲量折氧化物3500萬噸,為世界第一大稀土礦,占國內稀土儲量81%;鈮儲量約660萬噸,僅次于巴西,居世界第二位;螢石儲量1.3億噸,國內最大;釷儲量折合ThO2(二氧化釷)22萬噸,居世界第二,是未來的主要核原料元素。
如此豐富的資源成為包鋼股份發展的強勁動能,包鋼股份董事會秘書白寶生介紹,白云鄂博礦分為主礦、東礦及西礦。其中西礦屬于包鋼股份,年開采量1000萬噸。主、東礦屬于包鋼集團,礦石排他性供應包鋼股份,包鋼股份擁有其中的鐵、稀土、螢石等所有成分的開發收益權,目前年礦石產量約1000萬噸。此外,包鋼股份還坐擁白云鄂博主東礦60多年開發選鐵后形成的尾礦庫,尾礦庫資源量約2億噸,稀土品位平均7.01%,稀土儲量折合氧化物1382萬噸,是世界第二大稀土礦。
背靠著如此豐富的資源,劉振剛表示,未來五年包鋼股份將全面系統做好十四五規劃中期調整,打造鋼鐵產業、煤焦化工產業、資源綜合利用產業三大支柱,構建以鋼鐵主業為重點、白云鄂博資源綜合利用和新產業鏈延伸協同發展的新格局。
“三鏈”描繪資源綜合利用藍圖
方向已經確定,但如何真正的在資源綜合利用上做好文章?包鋼股份已經規劃好了藍圖,在與投資者的交流中,劉振剛就強調了“三鏈”,即升鏈、延鏈、強鏈,提高產業的安全性和韌性。
首先是鋼鐵產業上“升鏈”。以打造國內領先的稀土鋼新材料綜合供應商和服務商為目標,推動稀土鋼品種系列化、標準化、高端化?!笆奈濉蹦╀撹F產能達1750萬噸以上,人均產鋼1200噸,品種鋼占比超50%,重點產品市場占有率再提高2~3個百分點,營業收入超1000億元,綜合競爭能力達到國內一流水平。
其次是資源及綜合利用產業上“強鏈”。以白云鄂博資源為主體,把資源及綜合利用產業打造成為第三主業、發展第三極。圍繞國家戰略性資源開發規劃和發展布局,推進白云礦深部資源勘探、開采工作,打造國內最大的鈮、鈧、螢石產業,全面挖掘自有資源生產能力、資源節約能力、資源轉化能力和綠色發展能力。提高包鋼股份自產精礦產能,實現資源的供給穩定,年“自產精礦+稀土精礦+螢石產量”突破千萬噸。努力打造我國西北地區最大的礦產資源開發和利用基地。
最后是煤焦化工和氟化工產業上“延鏈”。以800萬噸焦化產能完全釋放為基礎,煤氣、粗苯、焦油等焦副產品為原料,持續提升資源集約節約利用水平,全力推進焦爐煤氣加工、粗苯深加工、焦油深加工產業鏈延伸,增加高附加值化產品。大力發展氟化工產業,目前正在建設全球最大的螢石生產基地,這條全產業鏈工程建成后,可形成氫氟酸年產30萬噸、氟化鋁年產36萬噸的規模,真正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和經濟優勢。
智能化、數字化賦能未來
在包鋼股份資源綜合應用的路徑中,智能化、數字化成為高頻詞匯。劉振剛就介紹到,包鋼股份正探索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傳統制造業深度融合的新路徑,智能制造成果競相涌現。5G智慧礦區無人駕駛常態化運營,礦山采掘設備遠程操控測試成功;50余臺機器人實現“3D崗位”代替人工;自主設計研發的冷軋平整線自動貼簽機器人成功上線;庫房無人化項目、空氣動力管網智能控制平臺、環保平臺監測系統陸續投入試運行……一個個智能化、數字化項目競相落地,改變著公司的生產面貌。
在包鋼股份未來的規劃中,智能化、數字化的技術也將進一步深入到每一個生產環節中。劉振剛表示,公司將進一步推進無人駕駛、作業機器人、無人值守、電子圍欄等項目廣泛實施,建設智慧型生產線。深化智慧運營,用好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建設一體化運營管理系統。分步推進“3D崗位”機器代人、無人庫改造、無人平臺項目,優化工藝效率,提高現場安全性。
而這也離不開創新人才的支撐,包鋼股份表示,將全面推進人才強企工程,依托院士專家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稀土鋼產品研發企業重點實驗室,培養具有國內一流創新能力的本土科研隊伍,推進重大技術集成和重點工程示范應用,形成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關鍵技術,以首發產品引領市場需求。持續推進稀土鋼品種系列化、標準化、規模化生產,提高市場占有率和溢價能力,打造稀土鋼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