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質量發展是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發展,是新發展觀的具體體現。它強調民生和環境的重要性,是一種包容的、普遍的發展,一種實現經濟發展、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發展同步的“共同進化”的發展,能夠更好地滿足人民不斷增長的真實需要。這種發展方式不僅要注重生產的有效性和發展的公平性,而且考慮生態環境建設以及人的全面發展。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維度包括經濟高質量發展、社會高質量發展和環境高質量發展。
從經濟維度看,高質量發展的首要目的是經濟發展,其核心是在保持一定經濟增長的前提下,通過結構優化、效率提升及創新驅動,實現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加快實現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和動力變革。
從社會維度看,高質量發展強調以社會主要矛盾為基本出發點,能夠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給人們帶來更大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具體言之,能夠給人們提供更加豐富、更好質量、更高層次、更低成本的民生產品和服務。
從環境維度看,高質量發展強調在經濟增長的基礎上和生態承載能力范圍內,通過合理高效配置資源,形成經濟、社會、環境和諧共處的綠色、低碳、循環發展過程,最終實現可持續發展的要求。
高質量發展的六大特征
筆者認為,高質量發展具有六大特征,即:發展性、多維性、創新性、協調性、可持續性、復雜性。
一是發展性。高質量發展離不開經濟一定程度的增長。高速增長與高質量發展是相互聯系、前后銜接的發展過程。與高速增長階段相比,高質量發展不只是GDP數量的增加,而是社會所生產、人民所消費的物品和服務種類的增多,滿足人們需求的程度更高,給人們帶來的福利效應更大、產業體系更加齊全、產業層次更加高端、生產技術更加先進、產品種類更加豐富,因此,高質量發展是在數量增長的基礎上,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
二是多維性。高質量發展反映的是經濟社會質態,不僅體現在經濟領域,而且體現在更廣泛的社會、生態等領域。高質量發展既強調提質增效,又重視變革。高質量發展是全方位的變革,不僅僅是經濟方面的質量、效率、動力變革,更是各領域各行業質量、效率的提升和結構的優化,朝著更加合理、科學的方向邁進,高質量發展的最終目的是滿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
三是創新性。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特征是創新性。在高質量發展中,配置科技創新的土壤,提高科技創新整體的實力,增加源頭的供給,加速推進產學研一體化,推進新型研發機構和科技創新平臺,不斷完善對基礎研究和原創性研究的長期穩定支持機制。在強化原始創新、協同創新、開放創新的過程中,構建全方位、多層次的科技創新格局,為高質量發展培育新動力。在創新的推動下,全要素生產率將跨上新的臺階,科技創新成為驅動高質量發展的第一動力。
四是協調性。高質量發展階段,經濟結構更加合理,產業部門之間發展的協調性更強,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發展的全面性不斷提高。城鄉區域之間實現融合發展、聯動發展、均衡發展,發展差距明顯縮小,發展成果共享程度更高。經濟系統中主要平衡關系更加協調,從而經濟運行更加穩健,系統性風險更小。
五是可持續性。高質量發展是高速增長提高到一定水平后更高層次的目標,是在數量的基礎上面對質量的進一步追求,拋棄了過去一味追求速度的發展目標,而力求發展的可持續性。在高質量發展階段,生態文明成為千年大計,可持續發展成為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目標和追求。
六是復雜性。在經濟高質量發展中,受學習曲線等規律的制約,大多數產業的升級是一個長期爬坡積累的過程,需要精準把握除舊迎新的節奏和力度,否則可能“騰了籠來不了新鳥”,打亂經濟正常循環。在環境高質量發展中,提升環境質量與短期經濟平穩運行、保障就業也存在矛盾。在社會高質量發展中,由于收入層次拉大,不同收入人群對需求偏好差別很大,使社會達成共識更加困難。因此,高質量發展具有復雜性。
高質量發展的戰略要點
從經濟、社會、環境三個維度看,高質量發展的戰略要點體現在如下方面。
第一,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四大戰略要點。
經濟高質量發展,不僅表現為經濟總量上的持續穩健增長,而且表現為質量的持續提高,使經濟從總量擴張向質量第一、結構優化、效率提升、創新驅動轉變。具體如下:一是經濟增長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基石。要求省市提高經濟增長的水平;擴大內需,彌補外向型經濟的不足,培育經濟增長的動能。二是結構優化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核心。要求高端制造業銷售產值占工業銷售產值比重相對于高速增長階段有顯著提升,同時在這一階段降低房地產業占GDP比重,落實“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的要求;并合理把握第三產業占GDP比重、第三產業與第二產業之比及投資與消費之比,從根本上改變供給結構與消費結構升級不適應的突出矛盾,使消費結構升級成為高質量發展的內生動力。三是效率提升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要求以最少的要素投入獲得最大的產出,實現資源配置優化。既表現為要素利用配置效率高,如投入產出效率高、單位GDP能耗低、產能利用率高、實現綠色低碳發展等,又表現為使微觀經濟主體得到恰當的激勵,促進企業家與職工等各類微觀經濟主體之間的利益協同。四是創新驅動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動力。要求以科技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大創新投入力度,提高創新產出,構建符合高質量發展的技術創新體系。
第二,社會高質量發展的三大戰略要點。
在新時代下,我國社會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新時代下人們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資源更完善的基礎設施、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條件、更優美的居住環境,而這一切就需要我們放棄對速度的偏好,更加重視發展質量,從而實現人民生活質量的長期提高。具體如下:一是民生優化是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基點。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過程,就是民生優化的過程。經濟高質量發展成果惠及民生,必然要求擴大基本公共服務覆蓋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務保障水平,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實現教育、醫療、養老等的均等化。二是城鄉統籌是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城鄉統籌發展是指改變“城市工業、農村農業”的二元思維方式,將城市和農村的發展緊密結合起來,統一協調,全面考慮,積極推進鄉村振興戰略,構建新型城鄉關系,實現城鄉更加充分、更加平衡的發展。三是社會和諧是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溫暖底色。實現社會和諧就必須實行良好的稅收制度與社會保障制度,實現初次分配強調效率、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的有效社會財富調節機制,消滅貧困是社會和諧的底線和長期舉措。
第三,環境高質量發展的四大戰略要點。
環境高質量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部分,要求經濟發展應當是健康可持續的,不僅僅關注眼前的利益,更關注今天的使用不應減少未來的實際收入,體現經濟的可持續性;環境高質量發展要求以更少的資源投入創造更多的價值,這與高質量發展理念一致;在效果層面,環境高質量發展不僅僅要求保護環境,而且通過帶動環保投資,發展綠色產業,創造“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從而對高質量發展起到有力的促進作用。具體如下:一是環境質量是環境高質量發展的有效供給。環境質量是指以人類為中心的、環繞人們周圍的各種自然因素的狀態。環境高質量發展要求改善大氣質量、加強土地保護、緩解水資源壓力等,提升民眾幸福感與獲得感。二是污染減排是環境高質量發展的有效手段。污染減排是指減輕人類社會經濟活動對生態環境造成的壓力,減少廢棄物和環境有害物排放,產生正的外部性。高質量的污染減排形成“資源—產品—廢棄物—再生資源”循環流動的生產模式,降低生產的邊際成本和末端治理費用,提供高質量的綠色產品和服務。三是資源利用是環境高質量發展的有效路徑。資源利用是指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以較少的資源能源消耗和環境破壞實現經濟發展。高質量的資源利用,促進資本要素由資源利用效率低、環境污染高的部門向資源利用效率高、環境友好的部門流動,提高資源配置效率,促進綠色技術的研發與擴散,拓展資源利用支持可持續增長的能力。四是環境管理是環境高質量發展的有效保障。環境管理是指運用經濟、法律、技術、行政、教育等手段,限制和控制損害環境質量,實現經濟、社會、環境的和諧共處。環境高質量發展通過加大環境管理投入、加強環境治理,提供更多的優質生態產品,滿足民眾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