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省發改委發布產教融合型試點企業建設培育公告,19家企業成為產教融合型試點企業。
這些企業的遴選是省發改委、省教育廳等部門對自愿申報的企業,通過“互聯網+現場”答辯、專家評審等程序進行評審后確定的,涉及家政康養、信息技術、制造業等行業。這是我省深化產教融合的具體行動,以期促進人才鏈、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推動人才引領發展、產業創新發展、經濟高質量發展。
知識就是力量,人才就是未來。在人類社會的歷史長河中,人才是區域可持續發展的關鍵,這已被全球各國的發展實踐所證實。
在此理念下,山西與全國其他地區一樣,非常重視各類人才,在強化自己培養的同時,也加大了引進的力度,尤其是近幾年的各類政策,為全省的經濟社會發展引入了大量急需人才。但與此同時,還有相當大的一部分人卻在努力尋找工作崗位。他們中,甚至不乏一些碩士畢業的“高知識分子”。究其原因,主要是他們所學與市場需求相脫節。
深化產教融合、發展職業教育,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途徑。產教融合本質是生產和教育培訓的一體化,在生產實境中教學,在教學中生產,生產和教學密不可分?,F階段,我省的產教融合相對滯后,帶來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山西經濟社會發展所需要的實用型人才短缺。此時,省發改委發布的這一公告,意味著我省正在圍繞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等急需緊缺以及養老、家政等社會領域企業,實施產教融合型試點企業建設,聯合院校協同創新、培養人才。
在此過程中,企業要主動作為,不僅要提供經費,更要根據產業發展所需,深度參與學校專業規劃、教材開發、教學設計、實習實訓等人才培養的各個環節,實現專業設置對接產業需求、課程內容對接職業標準、教學過程對接生產過程,同時,還要聯合院校協同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圍繞產業關鍵技術、核心工藝和共性問題開展協同創新,加快基礎研究成果向產業技術轉化;學校要有特色發展的辦學理念,不斷優化學校的硬件設施,改善學校的教學和實訓條件,創新辦學模式,注重自身特色,錯位發展;政府應給這些企業一些優惠政策,讓其有所收獲方可有所觸動,才能夠促進其主動發展。
當然,產教融合的推進和實現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分層次逐漸推進。
只有這樣,在學校、企業、社會共同努力下,校企合作協同育人,推動高等職業教育與經濟社會同步發展,才能使人才供給側與產業需求側更加匹配,人才才能成為我省區域經濟的活力之源,最終助力山西高質量轉型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