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通財經APP獲悉,華創證券發布研究報告稱,以茅臺(600519)為首,當前行業頭部酒企管理水平已顯著提升,產品端趨向矩陣式布局,渠道體系化數字化等改革加速推進,供給端較以往周期更加“有為而治”,頭部酒企或將化解價格和業績波動性的風險。當前地產、利率、稅收等系列宏觀政策切實落地,需求和信心得以托底,消費從負循環扭轉企穩的信號已現,年內看當前頭部企業回款進度均較超預期,渠道指標保持健康,業績確定性較強。下半年旺季催化增多,行業漸進式改善方向不變,可以樂觀看待24年春節剛性消費,看好23Q4備貨行情。相關標的:茅臺(600519.SH)、老窖(000568.SZ)、汾酒(600809.SH)等。
華創證券主要觀點如下:
近期該行觀察到行業有兩大分歧爭議:過去幾年需求承壓而業績仍能相對平穩的穿越周期、批價高位盤整亦是久未回落。正因如此,即使板塊經過兩年的調整,當前估值已回落至較低水平,市場仍有較大爭議和擔憂,一是擔心未來盈利預測仍有下修風險,二是擔憂批價仍有大幅回落的風險,針對以上兩點分歧該行做出系列研究回應,首篇先對批價問題予以解答:茅臺批價波動減弱,如何穿越周期?
(資料圖片)
透過茅臺批價,審視行業框架變化。復盤來看,茅臺批價歷史上曾三起三落,周期波動性較強,每輪均是在1-2年內快速飆漲達到峰值超越歷史高點,峰值大約是上一輪起點價格的3.5倍,峰值過后價格亦是在相對較短的時間內快速回落。然近兩三年行業需求承壓,但茅臺批價及業績相對穩定,未來是否能延續平穩,同時若茅臺周期性減弱,板塊內其他酒企能否跟隨龍頭穿越周期,各價格帶在行業新框架中又將走出如何分化的邏輯?也請關注后續系列報告。
追因:茅臺批價為何如此堅挺?
供給端:“有形的手”積極作為,影響批價的有效供給并未增加。1)從超級單品到航母艦隊:產品結構多元壓力分散,普飛得以主動調控保障平穩。過去茅臺更多是大單品戰略,穿越周期依靠飛天自身放量和修復。當前結構多元,飛天穩價控量,向上增量非標,有力分擔收藏禮贈需求;向下發力千元1935,承接飛天價溢出的開瓶需求。2)渠道結構從單一到多元,數字賦能強化管理。公司近年大力發展直營、電商直面C端,滿足節點性、多元化需求,數字化加強渠道管理。傳統經銷渠道嚴控配額不增量。3)經銷商實力與心態今非昔比。受益于經銷商實力增強,資金成本和杠桿率下降、茅臺配額稀缺性凸顯,渠道甩貨風險已大大降低。4)普飛的增量都去哪了?普飛的增量主要投放至非500ml標準規格產品及TO C渠道,該行認為公司主動控制,影響批價的有效供給實際并未增加。
需求端:內外均已多元穩定,新需求被開發放大。1)高端堅挺,基本盤穩健。茅臺酒消費/社交/收藏/投資四類需求,其中受益于高凈值群體占比穩定且抗風險能力更強,高端消費及禮贈需求韌性較強,周期性更強的收藏投資需求早期已得到較好引導,相對穩態。2)場景多元,平滑周期波動。行業層面看,需求結構早已由單一轉向多元,消費穩定性更足。普飛需求也可被分為“1499”的大眾低頻消費與“2800”的商務宴請高頻消費兩檔,公司供給增量基本投放給TO C渠道,滿足了很多過去缺失的需求,相當于開發出全新需求增量,該行認為影響批價的總體需求并未明顯縮減。
擾動因子短期風險不大。行業外部的政策、輿情、自然條件等短期無虞。
展望:供需關系仍是價格的底層邏輯,期待更加市場化的經營節奏,若公司能做到幾個關鍵點,預計飛天批價將“上有頂,下有底”平穩穿越周期。以上原因分析闡述了飛天價格過去幾年波動較小的主要原因,不難發現供需關系仍是底層邏輯,干預手段只能起到輔助作用。未來產能平穩增長和出廠價的市場化是在業績釋放和供需平衡之間最重要的關鍵核心,批價波動也源于此。目前產品和渠道結構相對完善穩定,需求端和經銷商也更理性穩定,若公司能繼續堅持有力控制供給,加快出廠價等經營節奏的市場化,飛天批價或將呈現“上有頂,下有底”態勢,圍繞2700元中樞小幅波動,穩定穿越周期。
投資建議:業績和價盤指標有望平穩穿越周期,優選確定性龍頭。以茅臺為首,當前行業頭部酒企管理水平已顯著提升,產品端趨向矩陣式布局,渠道體系化數字化等改革加速推進,供給端較以往周期更加“有為而治”,頭部酒企或將化解價格和業績波動性的風險。當前地產、利率、稅收等系列宏觀政策切實落地,需求和信心得以托底,消費從負循環扭轉企穩的信號已現,年內看當前頭部企業回款進度均較超預期,渠道指標保持健康,業績確定性較強。下半年旺季催化增多,行業漸進式改善方向不變,可以樂觀看待24年春節剛性消費,看好23Q4備貨行情。
首選茅臺(業績確定性強,經營治理全面改善);老窖(管理層和團隊最市場化,業績彈性仍足),汾酒(估值極具性價比,營銷體系已回正軌,業績及基本面依然強勢)。
其次推薦五糧液(000858)、今世緣(603369)、洋河、古井等公司,均具備較強的基本面和較高性價比的估值,均建議加大關注。
風險提示:消費復蘇進度不及預期、行業競爭加劇、酒企部分改革不及預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