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全景視覺)
經濟觀察網 記者 胡艷明 實習記者 黃蕾今年4月,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亞洲博鰲論壇2018年年會上宣布,中國決定在擴大開放方面采取一系列新的重大舉措。其中第一條即為大幅度放寬市場準入。確保放寬銀行、證券、保險行業外資股比限制的重大措施落地,同時加大開放力度,加快保險行業開放進程,放寬外資金融機構設立限制,擴大外資金融機構在華業務范圍,拓寬中外金融市場合作領域。
隨后,央行行長易綱公布了進一步擴大金融業對外開放的具體措施和時間表。
在2018年5月19日至20日舉辦的2018清華五道口全球金融論壇上,中國金融行業應該如何對外開放,成為業內關心的重要話題。
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副主席、黨委委員陳文輝表示,銀保監會近期已推出一系列對外開放舉措,接下來將加快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和配套制度建設,銀行業和保險業對外開放的重點領域包括三個方面。
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原副總裁朱民,國家外匯管理局副局長陸磊,匈牙利國家銀行行長馬托齊等嘉賓分別在國際國內視角下,對中國金融開放提出建議。
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所長陳衛東、中國原保監會副主席周延禮則從銀行業和保險業開放的角度闡述了觀點。
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理事長、院長,中國人民銀行原副行長吳曉靈在致辭中直言,無數例子已經證明,合理有序地推進金融業的對內對外開放能夠給一個國家帶來繁榮和發展,反之則會帶來危機和蕭條,如何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大國金融改革開放之路,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是金融人必須回答的時代命題。
具體措施方面,朱民建議,金融業開放需要新的改革,一是市場準入;二是金融業務全面放寬;三是信用清算、評級征信等金融基礎設施業開放,增強市場透明度和競爭的公平性。在此基礎上,資本市場以“滬港通”“深港通”“滬倫通”等舉措進一步保駕護航。陸磊認為,金融業對外開放要注重金融基礎設施的建設,要加強人民幣儲備功能和支付功能的建設。
陳文輝:銀行業和保險業對外開放的重點領域有三個方面
陳文輝表示,銀保監會近期已推出一系列對外開放舉措,接下來將加快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和配套制度建設。他指出,對外開放不是“一刀切”,也要講互利互惠。那些贊同開放、支持合作的國家和地區能夠從中國乃至全球金融開放的成果中受益,而那些懼怕開放、實施貿易保護主義的國家和地區,只看重短期的收益,長期的競爭力一定會受損。
陳文輝說:“之所以持續推動銀行業和保險業對外開放,因為我們深知開放是改革的需要。一直以來我們都把開放作為一種重要的改革手段來運用和實施,并不是說我們逼得沒辦法了才來改革開放,我們是主動的對外開放。”
陳文輝介紹,接下來銀行業和保險業對外開放的重點領域包括三個方面:
一是放寬外資投資和設立機構條件。確保放寬外資持股比例限制的重大措施落地,鼓勵銀行業和保險業機構引進境外專業投資者。允許外國銀行在中國境內同時設有子行和分行,以及在全國范圍內取消外資保險機構設立前需開設2年代表處的要求。
二是擴大外資銀行業務經營空間。取消外資銀行人民幣業務等待期,支持外國銀行分行從事政府債券相關業務,放寬外國銀行分行從事人民幣零售存款要求,允許符合條件的境外投資者來華經營保險代理業務和保險公估業務。近期,中英合資的韋萊保險經紀公司成為首家獲準擴展經營范圍的外資保險經紀機構。
三是優化外資機構監管規則。對外國銀行境內分行實施合并考核,調整外國銀行分行營運資金管理要求。
為確保上述對外開放措施及早落地,中國銀保監會正在加快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和配套制度建設,同時也在同步受理對接各項開放措施的準入申請。近期,已有一些外資金融機構表達了在華新設機構或增持股權的意向,銀保監會將根據既定的開放方案做好政策和準入輔導,推動一批對外開放舉措適時落地。
朱民:金融國際化嚴重落后提出三項措施
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原副總裁朱民作了題為《中國金融再開放,國內市場國際化》的主旨演講,他回顧了過去四十年中國金融業的發展成就和現存不足。他表示,中國目前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金融市場規模也排在世界第三位,但是金融的國際化水平、監管水平、業務產品均還跟不上,這與中國進入新時代的經濟需求不符,與中國經濟強勁增長、中產階級增加、財富增加、人口老齡化等對金融服務的需求也不符,因此要全面推進金融改革、國內市場國際化是必然趨勢。
朱民列舉數據說明,中國資本市場占全球比重已從零上升至今天的11.3%,目前中國已經是全球第二大股票市場、第三大債券市場,上市公司市值占GDP的比例從45%提升至65%。中國的保險市場進一步發展的前景廣闊。但比較而言,中國金融市場的開放和國際化程度依然較低。比如外國銀行資產規模占比從2007年的2.32%下降至1.26%,外國投資者在中國股票市場股份占比僅為1.15%,在中國債券市場僅占2.44%。外資在保險業占比最高,但也僅為6.1%。
“中國金融市場國際化嚴重落后。”朱民表示,“因此,開放的核心理念就是打造一個和國際接軌的國際化的中國金融市場。這是我們今天必須要做的。”
他表示,尤其是目前在中國高杠桿率、高儲蓄率的背景下,在中國人均收入上升、服務業比重上升、制造業比重下降的結構性轉型過程中,金融業需要尋找如何服務經濟轉型和未來經濟結構的新路徑。他認為,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易綱在日前參加博鰲論壇時宣布的金融業對外開放新舉措,正是金融業實現自身改革和轉型升級的必由之路。
他表示,金融業開放需要新的改革,一是市場準入;二是金融業務全面放寬;三是信用清算、評級征信等金融基礎設施業開放,增強市場透明度和競爭的公平性。在此基礎上,資本市場以“滬港通”“深港通”“滬倫通”等舉措進一步保駕護航。
目前我們還主要依靠間接融資,資本使用效率還有很大改進空間,開放以后會推進整個金融機構的改變,提高金融效率,提高金融為實體經濟服務的效率。”朱民表示:“只有金融市場開放了,才能建立現代的監管體制,由此建立健康有效穩健的金融體系。”
陸磊:金融業對外開放要注重金融基礎設施的建設
國家外匯管理局副局長、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戰略咨詢委員會委員陸磊在演講中表示,必須要認識新時代我們面臨的沖擊和金融業的新演變,包括技術對金融行業帶來的沖擊,金融要素新業態對整體金融供給造成的沖擊和對經濟行為與實體經濟帶來的沖擊,并使得金融體系缺乏韌性。比如,網絡、信息和數字技術對金融業構成了系統性沖擊,因為技術使金融中介,特別是信用中介的存在性,目前看起來存疑了,信息不對稱這一金融中介存在的基礎理論之一,逐漸變得不那么重要,銀行表外化和非銀行機構的銀行化的現象也因此而出現。
“這兩大沖擊無疑提高了融資效率,但也形成了對傳統融資模式的創造性解構,也自然形成了金融市場上我們觀察到的一系列不穩定因素”。陸磊表示:一是在交易層面,傳統金融表外化和金融業績業態都導致了金融保障機制的不穩定性;二是在市場層面,數據集中的趨勢將導致原本存在防火墻的股權、債權和貨幣匯兌等不同市場被信息中介打通,但綜合化經營的風險是盡人皆知的;三是在清算層面,網絡社會很容易形成一致性預期,若反映在價格上,那將會帶來劇烈的高頻市場波動風險。
陸磊認為,據此,在“技術提升效率”與“沖擊造成不穩定”之間的權衡取舍,決定了包括中國在內的全球經濟體系變革的基本方向。他總結了三個方向:第一,標準的一致性是市場主體和市場本身變革的基本趨勢。第二,行為監管工具箱的創新是監管體制改革的基本方略,因此,金融監管體制改革的技術演變方向在于:一是要以更為權威的數據庫及時校正和對沖虛假信息;二是要建立雙峰監管的模式,健全具有信息劣勢或被誤導的事中消費者保護和追索機制;三是要在法規上借鑒涉眾欺詐處理中的集體訴訟的合理內核,全面提高欺詐的社會成本。第三,在中央銀行層面,技術越進步,就越需要中央對手方清算機制和最后的流動性供給方。
在這樣的趨勢下,陸磊認為,中國依然存在亟需加強的短板。他舉例說,比如人民幣的儲備功能的建設,納入SDR貨幣籃子之后,人民幣跨境使用雖然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但是據IFM統計,2017年官方儲備中人民幣儲備規模為1128億美元,占比為1.23%,還遠不足以肩負穩定全球貨幣市場的功能。
隨著中國對外貿易、投資和金融服務的穩定發展,內資金融業態的迅速成長,以及充裕的流動性,推動金融基礎設施建設,促進全球性金融穩定,并提升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也是中國對外開放的重要命題。“因此,金融業對外開放要注重金融基礎設施的建設。”陸磊強調,要加強人民幣儲備功能和支付功能的建設。
馬托齊:中國需要新一輪金融改革
匈牙利國家銀行行長馬托齊(György Matolcsy)在國際視角下分析中國在全球金融領域發揮的作用,并介紹了未來金融改革需要關注的議題。
馬托齊指出,世界金融主要參與方變化更快,世界GDP按照購買力平價的比例也發生了迅速的變化。中國在全球經濟當中的地位不斷上升,中國金融系統在全球金融系統的比重不斷上升,人民幣國際化使用范圍在擴大等等。
對中國市場而言,馬托齊建議,中國需要新一輪金融改革,加強金融市場與央行、金融監管部門、政府的溝通協調,需要智能的、智慧的金融改革。
“中國金融市場開放到全球的經濟之中,雖然會有風險,但是可以一起面對和處理,共同努力。“馬托齊表示,通過危機的視角來看金融改革,就能看出金融危機確實會讓央行職責擴大,但是,金融的穩定發展不能只是央行職責擴大,還需要政府、監管部門,以及需要整個金融市場共同努力。
陳衛東:國內銀行業全方位開放中資銀行在美發展困難
“銀行業的開放應該是中國金融開放一個很好的縮影,應該說也是很重要的一項內容。從過去40年的發展特別是近10多年的發展,我覺得中國外資銀行的發展取得了長足的進展,到2017年底在華的所有的金融性外資金融機構達到了1013家,相比較2012年5年增長了近5倍,外資銀行的資產3.24萬億,相比較2002年增長了10倍,利潤也是增長了10倍,從業務品種來看也是對外資銀行不斷的開放,從最開始的外資方面的業務到人民幣的業務、到個人理財業務、各種托管業務,最近開放的國債業務,還有衍生品交易,和最近同樣對外資銀行持股增資比重的開放,都說明了中國開放的力度是非常大的,應該說達到一個全方位開放的格局。” 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所長陳衛東在演講中表示。
陳衛東表示,中資的銀行在美國的市場發展來看,我們感覺到還是有一些困難的。一方面,我們現在中資的機構在美國大概有6家機構進去了,大概有10家經營性的網點,另外我們的非銀行機構也是從2016年開始逐步的進入,包括國泰君安、中信證券逐步進入。另一方面,我們的銀行機構在美國要純做非銀行業務是非常困難的,比如說美國的國債承銷,目前有23家承銷商,沒有一家中資機構,中資機構還沒有獲得金融控股資質,所以我們現在在一級市場上不能做證券承銷、不能做債券成效、也不能做保險分銷。
總體上,陳衛東認為中國的銀行業市場對外資銀行已經足夠開放,而且主要的外資銀行在中國的經營是非常不錯的。
周延禮:保險業曾打開金融開放第一步當務之急是做好準備
談到保險業在面對金融開放時可能遇到的挑戰時,原保監會主席周延禮表示,開放之后必將面對如林強手,中國保險業多做好思想準備、物質準備。通過過去改革開放走過的路程,特別是保險行業25年的開放經營,以及率先上市參與國際競爭,保險業已經有了一些可借鑒的經驗。
“新時代的改革開放,要求更高,怎么能夠捷足先登,這是要考慮的問題。我們做好新準備是當務之急,要在經營管理上下功夫,特別是保險科技的應用之后,繼續保持領先地位,滿足廣大消費者需求,要贏得市場,要贏得消費者。”
據周延禮介紹,保險業是中國金融業開放最早的行業,打開了金融開放的第一步,創造了一個可復制、可推廣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