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三江勝豐店生鮮水產區,一批新進的大閘蟹蟄伏在透明玻璃水缸里,安安靜靜。但當有人選購撥動它們時,就會馬上舉起大腳鉗,一陣張牙舞爪。
9月到秋風起,大閘蟹新鮮上市,勾起了眾人的嘗鮮欲。面對眼前的美味,你在選購前是否還想更多地了解它一些?比如它從哪里來,是否通過了食品安全檢測,在這水缸里待了多久?
別急,只需用手機掃碼價格標簽上的“浙食鏈”二維碼,這些問題都可迎刃而解。查看“浙食鏈”上的信息,就仿佛聽到了這批大閘蟹的自述:“我是一只鮮活又安全的大閘蟹,來自江蘇省淮安市。9月13日,我被采購后進入三江購物,當天下午通過食品安全檢測后就被送到了三江的各個門店……”
記者從寧波市市場監管局獲悉,隨著數字化改革不斷推進,寧波市已初步實現食品安全全流程信息追溯管理,農批市場實現“浙食鏈”應用100%覆蓋,重點大中型超市100%上“浙食鏈”,老百姓餐桌上越來越多的食品可以實現從餐桌到田間地頭的追溯。也就是說,寧波市場上食品的來龍去脈變得更透明更清晰了,食品安全變得更有保障。
“浙食鏈”的三大問題
什么是“浙食鏈”,它有什么作用,寧波使用情況如何?圍繞“浙食鏈”,市民腦海里都會掠過這樣三個問題。
“浙食鏈”全稱浙江省食品安全追溯閉環管理系統,是將食品生產至消費的各個流轉環節進行數據歸集,實現預包裝食品和食用農產品的全流程追溯。
使用“浙食鏈”有五大好處:
一是它能如實采集記錄食品生產、銷售、貯存、運輸、召回、處置等生產經營過程中的信息,實現追溯食品來源可溯、去向可查,強化全過程質量安全管理與風險控制措施。也就是說,市場上一旦發生食品安全事故,利用“浙食鏈”就可以最快速度實施精準召回、追根溯源、厘清責任,將事故影響降到最低,最大限度保護人民生命健康安全。
二是消費者購買食品時,通過掃碼商品“浙食鏈”二維碼,可以獲得更多知情權和選擇權,實現明明白白消費,買得更明白、更放心。
三是有利于促進經營者提升食品質量安全。“浙食鏈”令食品供應鏈上的責任單位更加清晰,有利于食品生產經營者落實食品安全主體責任,提升食品安全意識、加強食品安全日常管理。
四是食品安全監管部門監管更高效,可以掌握食品生產經營基本情況和食品追溯信息,控制日常監管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風險。
五是有利于節約生產經營成本。在應用了“浙食鏈”3個月后,余姚市城區鴻運配菜中心負責人范永已明顯感受到了數字化改革帶來的便利,“‘浙食鏈’實現了全鏈條無紙化流轉,有效降低了我們紙質票據打印、傳遞、整理和保管成本,避免紙質票據流轉中的遺失損毀風險。對廣大下游經營者來說,更是大大減輕了索證索票的負擔。”
據了解,目前我市農批市場實現“浙食鏈”應用100%覆蓋,按60%經營戶納入,50%交易日有記錄的規則保持活躍度;290家農貿市場均已在“浙食鏈”系統激活,注冊商戶4782家,報備食用農產品80129條,交易數30805條;重點大中型超市100%上“浙食鏈”,已有652家超市激活并保持活躍度,其中三江購物184家、家家樂106家、加貝98家、愛默隆生78家、新江廈46家。全市初步實現食品安全全流程信息追溯管理。此外,寧波所有處于生產狀態的食品生產企業用上“浙食鏈”,配送給學校的餐飲食品用上“浙食鏈”。
三江購物率先試點
本地企業三江購物俱樂部股份有限公司是“浙食鏈”應用領跑者。2021年初,公司被列為全省首批大型商超“浙食鏈”應用試點企業。
“工廠化生產食品,已建有較為完善的供應鏈,過程管理與控制相對容易,但超市大量在售的散裝食用農產品,品種多、來源廣、無包裝,一直是質量安全信息追溯難點。”三江購物董事長陳念慈3月初帶領“浙食鏈”項目團隊到寧波市市場監管局對接時提出,希望借上鏈機會破解散裝食用農產品追溯難這一行業痛點,并實現在消費終端掃碼展示溯源信息。
“在區塊鏈、大數據支撐下,依靠‘浙食鏈’技術創新,散裝食用農產品溯源難題一定可以破解。”寧波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副局長陳元剛信心滿滿。
說干就干,雙方技術團隊緊鑼密鼓研究開發食用農產品“浙食鏈”全流程信息追溯場景。6月29日,2個產品上鏈測試成功,通過系統交互方式生成全省首張食用農產品“浙食鏈”溯源碼。9月9日,500余種食用農產品上線“浙食鏈”,313種食用農產品在價格標簽上附上了“浙食鏈”溯源碼,消費者可在門店產品價格標簽上,掃碼查詢溯源信息。按計劃,至9月底,三江主要門店的初級食用農產品,都可以“出碼”“掃碼”,在全省商超中繼續“領跑”。
記者通過“浙食鏈”企業端系統查看一顆來自蘭州包心菜的歷程,得知38小時是它從蘭州產地跋山涉水來到寧波超市的時間。同時,還可以知曉這顆包心菜在路途中運輸車的溫度、車廂被打開次數,以及這些數據是否符合商品保存的要求等。
三江購物食安健康部總經理李玲全程跟進“浙食鏈”項目,“食用農產品‘浙食鏈’上鏈規則,需要每一批次食用農產品提供合法有效的資質證明和檢測信息,目前很多食用農產品還不能做到。好在三江購物有扎實的數字化基礎,并從5年前開始每天對經營的農產品實施100%檢測,因此這次上鏈就比較順利。”她說,接下來企業將會引導食用農產品種植養殖企業進一步加強源頭食品安全管理,幫助他們應用“浙食鏈”,倒逼企業提供更為優質安全的食品。
重點食品率先打通全鏈條
記者了解到,市民常吃的生豬菜牛、淡水魚,以及最為關心的校園餐飲,將率先實現“浙食鏈”全覆蓋、食品可追溯。
由于我省10月1日起施行新修訂的《浙江省動物防疫條例》,豬牛肉品種將率先實行“浙食鏈”追溯。
“目前,我市正以批發市場、農貿市場、社區菜店、配送企業等為重點,指導督促食用動物產品經營者依法查驗、記錄、保存食用動物產品檢驗檢疫信息,并錄入‘浙食鏈’追溯系統。10月1日起,我們將啟動檢查,對未按規定要求錄入‘浙食鏈’系統的,責令改正,拒不改正的,處1000元以上1萬元以下罰款。”寧波市市場監管局食品流通處相關負責人說。
據悉,經營者在“浙食鏈”系統手機端可生成二維碼,消費者通過掃碼可獲取該經營者售賣的豬牛肉等食用農產品是否為“綠碼”及相關來源信息。
市民喜愛的淡水產品上鏈工作也在加速推進中。4月初,我市以風險較高的淡水魚為試點,結合重點食品專項整治工作,在寧波市水產品批發市場推廣應用“浙食鏈”。目前,該市場已有129家經營戶通過“浙食鏈”進貨報備和交易,其中,淡水產品32家經營戶實現“浙食鏈”應用全覆蓋,推進情況穩定。
“通過‘浙食鏈’,可以清晰掌握食用農產品的上游(產地)信息,并通過報備管理,隨時查看具體的產品信息及檢測信息。結合監督抽檢數據分析,方便我們對高風險品種篩查,為下一步引入‘熔斷機制’打好基礎。”市場監管部門相關人員表示。
就市場舉辦方而言,對經營戶的進貨查驗資料審核由線下改成了線上,由事中改為事前,可以節省進貨查驗的人力和時間,而且還可提前對進貨信息不齊全商品進入市場進行限制。
家長最為關注的校園配送食品質量問題,也將通過“浙食鏈”應用得到更多保障。
9月10日上午,全市校園配送場景“浙食鏈”應用現場會在余姚召開。余姚、鄞州、寧海市場監管部門分別作“浙食鏈”應用場景的經驗介紹。
據悉,余姚市精準定位,打造校園食品配送“浙食鏈”從農批市場-校園食品配送商-校園食堂三級流轉鏈。轄區9家非糧油類校園食品配送企業、上游57家農批市場經營戶、下游30余家學校食堂均開通“浙食鏈”,3個月運行已出入庫掃碼6667條。
鄞州依托“食品安全追溯聯動平臺”對接“浙食鏈”系統,打通連鎖超市總部到門店及生產企業到門店的數據鏈,為“浙食鏈”的提質擴面添磚加瓦。目前激活食品經營主體335家,完成件件掃碼170150條。寧海通過配套“陽光配送”云管理系統,實現“無紙化全程追溯”。設立“共享實驗室”,達到配送食品批批檢測、合格準售的效果。下一步將修改公辦學校食品配送單位招投標指標,將“浙食鏈”應用納入招投標硬性條件,加快推進校園配送食品“浙食鏈”應用。
“浙食鏈”追溯碼的應用實現了數字賦能,也推動了食品行業高質量發展。陳元剛表示,企業管理者從戰略高度提升企業食品質量、供應鏈管控和問題處置能力;下游食品生產經營者實現票據無紙化,既落實進貨查驗義務又減輕索證索票壓力;監管部門可快速核查處置食品安全事件,有效控制食品安全風險;消費終端可掃碼查詢食品質量安全追溯信息,進一步提升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可以說,它真正推動了寧波的食品安全精準智治。”陳元剛說。
(記者王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