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蔡思祥 實習生 湯雨菲
高考期間,在睢寧現代農業(稻麥)科技綜合示范基地和凌城鎮小麥綠色高質高效創建示范片,滾滾麥浪中,一場特殊的“高考”也正在舉行。
農業農村部小麥專家指導組在對徐州推薦的小麥高產攻關田開展實打測產,經過專家組4個多小時的實收測產和閉門計算,各個不同品種小麥測產畝產數據終于出爐:768.8公斤、726.5公斤、744.3公斤、690.2公斤……一派成功的喜悅映紅了人們的臉龐。
(資料圖片)
今年的夏糧生產歷經凍害、干熱風、連陰雨等逆境影響,仍然取得豐產豐收,徐州采取了哪些創新舉措?糧食豐收背后的“法寶”又是什么……帶著這些問題,記者深入徐州三夏生產一線探尋答案。
良種筑“糧基”
768.8公斤!前不久,新品種徐麥2100(大豆茬)折實畝產768.8公斤創徐州小麥單產最高紀錄,這一高產品種未來也有望大規模推廣。
農以種為先,種子是穩產增收增效的關鍵內因。徐州著力推進種業振興,把當家品種牢牢握在手中。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說,徐州發揮良種增產潛力,大力推廣“高產、優質、多抗”小麥品種,加快優質專用品種更新迭代,秋播重點推廣了徐麥33、淮麥33等優質中、強筋小麥品種。一大批高產優質、綠色抗逆、專用特用的“種子選手”為徐州提升糧食產能擦亮種業芯片。
水稻方面,全市水稻優良品種種植以“一湖兩河兩路”國家糧食生產安全示范帶為整體布局,科學篩選推廣粳稻、秈稻優良品種。粳稻品種有金粳818、蘇秀867、徐稻10號等,秈稻品種有九優粵禾絲苗、徽兩優898等品種。同時徐州市農業綜合行政執法支隊加大種子市場監督檢查力度,提高商品種子供種比例,優良品種覆蓋率達到98.6%以上。
品種好不好,田間看表現。徐麥33等是推廣應用多年的高產穩產品種,每年畝產量穩定超過600公斤,都具有700公斤以上的產量潛力。徐麥33品質較好,更適合稻茬種植。徐麥35市場認可度好,高產又抗災。
良田要“糧用”
穩產增產的密碼,來自耕地?!叭摹贝竺Γ熘菀粔K塊高標準農田間,一派熱火朝天的勞作景象?!昂悼梢喔龋纯膳潘罎??!鳖幙h桃園鎮魏洼村黨支部書記楊猛說,“地好、人勤,順農時,多打糧!”
夯實耕基,筑好糧倉。徐州2022年已建設完成上圖入庫高標準農田690萬畝,全市建成高標準農田示范區64個、生態型高標準農田示范區9個、高效節水灌溉等示范區7個,畝均增產100公斤……再加上良田“糧用”,一系列耕地保護“組合拳”,全方位夯實了糧食安全根基,進一步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為全國經濟社會大局穩定貢獻更多“徐州力量”。
據市委農辦相關負責人介紹,去年秋播以來,徐州盯牢糧食生產目標任務,常態化開展督導,層層傳導壓力,將生產任務分解到縣區,縣區再具體到鄉鎮,建立種植臺賬,確保種植任務落實到農戶、到田塊,力保夏糧生產任務落實落細。同時健全種糧農民收益保障機制,全面落實耕地地力補貼、種糧補貼、農機購置與應用補貼、糧食最低收購價等惠農政策,充分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挖掘種植潛力,擴大秋播面積,實現了應種盡種,為保障夏糧產能再奪豐收奠定了堅實基礎。
良法促“糧增”
從規模上看,徐州小麥與稻米產業生產規模大。今年夏收小麥面積530.2萬畝,約占全國種植面積的1/70;2023年度水稻面積270萬畝,其中粳稻面積約占水稻種植總面積的6成以上,雜交秈稻約占3.5成。
今年全市把糧食綠色高質增效創建作為指導大面積糧食生產的平臺,努力提高創建示范片標準,提升高產創建水平,增強生產技術輻射帶動。2023年,在落實好省級水稻高質增效創建示范片任務清單的基礎上,全市創建小麥綠色高質高效示范片23個,創建面積5.7萬畝,平均單產622.05公斤,示范帶動小麥大面積平衡增產。
“三分種,七分管,十分收成才保險?!痹谏a技術上,徐州強化綠色高產高效輕簡化和全程機械化技術推廣應用,重點推廣小麥機械條(勻)播高產栽培等技術,全市小麥機械條(勻)播面積461.27萬畝,占比87%。落實了種子包衣以及測土配方施肥措施,基肥使用做到因土施肥,合理肥料運籌,提高了出苗質量,保證了苗全、苗勻、苗壯,小麥平均畝成穗數42.6萬穗、比上年增加0.03萬穗,穗粒數29.9粒、比上年增0.3粒。
在水稻高產創建過程中,徐州圍繞優質稻米生產,集成整地、播種、育秧、插秧、管理、施肥用藥、收獲、烘干等各個環節綠色節本高效技術,推廣水稻規模化集中育秧、水稻機插高產栽培技術、控減直播稻13萬畝、水稻側深施肥一體化技術、病害綠色防控技術、病蟲害統防統治專業化服務等技術,高效創建達到明顯的示范效果。
“水稻機栽比直播稻效益畝均高出100多元,畝產高出70公斤左右。”豐縣農業農村局于修善告訴記者。通過新品種展示、新技術應用、建立高產攻關等生產引領示范,各地著重解決“優糧優產”,將生產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
與此同時,徐州在市域層面加快統籌“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實施,充分發揮社會化服務組織等各類新型農業經營服務主體作用,不失時機實施“托管服務”模式,持續推動農業社會化服務,致力補齊農技推廣“最后一公里”短板,有力有效地實現了“三夏”生產綠色高質高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