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發展型城市文化體驗主題空間聯動周邊美術館、文化館、名人館等,助力提升青年文化藝術素養;青年發展型城市技能提升主題空間輻射周邊各類烘焙、蘇作手工、茶藝、電競等載體,構建青年發展綜合服務體;太湖科學城國際青年創新社區委托國內一線運營商對現有住房實施高標準規劃改造及管理,為青年人才提供宜居宜業環境……今年5月5日,全省青年發展型城市建設現場觀摩交流活動在蘇州舉辦,透過一個個各具特色的觀摩點位,一幅“城市對青年更友好、青年在城市更有為”的現實圖景呈現在人們眼前。
【資料圖】
根據“七普”數據,蘇州青年人口為427.53萬人,約占總人口的33.54%,占比高于全國、全??;蘇州近年來人口一直呈現凈流入態勢,流入人口中青年人群占比達76%以上。青年群體已成為影響蘇州可持續發展的關鍵要素,建設青年發展型城市,更好地發揮青年建功新時代的生力軍和突擊隊作用,是蘇州提升城市活力、創新力和競爭力的必由之路。
2022年6月,蘇州市與下轄的張家港市分別獲批全國首批青年發展型城市建設試點和縣域試點,成為全國少數“雙試點”城市之一,也是全省唯一“雙試點”城市。以此為契機,蘇州錨定“讓青年生活在蘇州幸福倍增”“讓青年創業在蘇州希望倍增”“讓青年休閑在蘇州愜意倍增”三大目標,因地制宜探索構建高標準青年服務體系,通過一系列務實舉措提升城市環境對青年的“友好度”。
“女兒能康復,我心里懸著的一塊大石頭就落地了!”看著7歲的女兒琪琪逐漸恢復同齡人的朝氣與活力,從陜西來蘇州務工的聶紅波眼里再次有了光。今年3月,在蘇州外來務工子女“蒲公英計劃”的幫助下,患多項先天心臟結構畸形的琪琪幾乎“零自費”接受治療、重獲“心”生。
蘇州堅持把“面向所有人、為了所有人”的理念融入青年發展型城市建設,以“一盤棋”思維出臺《蘇州青年發展出行友好支持體系》《蘇州市支持青年人才發展若干措施》《蘇州支持新業態新就業青年群體發展“暖新十二條”》等30余項服務政策,關心保障青年人才、新業態新就業青年群體、外來務工人員等。面向無房青年提供低于同地段同品質市場租賃住房租金的小戶型住房、開設各類青年交通出行專線、打造一批青年品質消費體驗載體等,讓青年生活更有盼頭;提供不少于1000套人才公寓給青年人才居住、推出新業態新就業青年群體定制專屬優惠型保障計劃、實施蘇州外來務工子女“蒲公英計劃”等,讓青年發展更有奔頭。這些政策文件從不同維度協同發力,筑牢蘇州建設青年發展型城市的基石。
建設青年發展型城市,蘇州不只關注青年本身的發展,也注重其子女、父母、配偶等家庭成員的發展,加強同兒童友好城市、老年友好社區建設等戰略發展規劃相結合,構建滿足全齡需求的青年發展型服務體系?!拔覀兪请p職工家庭,以前一到暑假,照顧孩子就成了大問題。去年蘇州推出免費公益暑托班,幫了咱大忙!”眼瞅著還有一個多月就要放暑假了,家住姑蘇區白洋灣街道的戴雯開始關注今年暑托班相關信息。就在去年,蘇州創新采用“集中式課程化、分布式活動類、嵌入式行業性”相結合模式,在全市范圍內開設1355個愛心公益暑托班,服務青少年超23萬人次,有效緩解青年職工家庭“暑期孩子沒人看護”的痛點。
建設青年發展型城市,提高青年的獲得感至關重要。為了全面掌握青年所盼所需,蘇州在全國首創青年發展型城市監測評價指標體系,進行動態監測和科學評估,助力深挖青年成長特點規律、研判問題,從而有針對性地調整政策,與時俱進為青年“解憂”。
經過近一年探索實踐,蘇州青年發展型城市建設漸入佳境?!爱斍?,蘇州城市青年發展規劃工作機制不斷健全,青年優先發展理念得到社會廣泛認同,青年發展型城市評價體系基本建立完善,城市青年發展政策更具體、更普惠,青年投身城市發展的主動性和貢獻度明顯提升,具有蘇州特色的青年發展型城市建設路徑基本成形。”國家中長期青年發展規劃專家委員、中央團??蒲信c智庫部主任、二級教授廉思說。
與此同時,蘇州也清醒認識到,青年發展型城市建設是一項系統性的長期工程,必須以久久為功的韌勁,堅持不懈推動各項工作更進一步。3月11日,蘇州青年發展型城市建設2023年重點項目公布,涵蓋新增青年人才公寓等18項內容,持續優化青年發展環境;4月2日,蘇州青少年研究中心揭牌成立,吸收全省青年工作領域專家學者,夯實服務青少年高質量發展的理論基礎;4月27日,吳江區聯合上海青浦區、浙江嘉善縣發布40余個長三角青年發展型城市主題共享空間,為青年拓展文化體驗、研學探索、休閑旅游、婚戀交友等活動載體……今年以來,蘇州各地各部門積極調動優勢資源,接連“上新”一系列惠及青年的硬核舉措,既“真金白銀”辦實事,又“真情實意”優服務,打出立標桿、提標準“組合拳”,加速讓城市“年輕態”、讓青年“更出彩”。
共青團蘇州市委書記方芳表示,踏上新征程,蘇州將繼續以全國試點工作為抓手,打造激發青年“首創”意愿的好環境,做優施展青年“首創”才干的大舞臺,堅持“市區聯動、一體推進”原則,推動職能部門及全市青年增強對試點建設的感知度和認可度,實現青年與城市的“雙向奔赴”。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周成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