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下旬,麥田抽穗、油菜結籽,一場豐收正在南京的鄉村里孕育。南京溧水區明頭農機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沈明頭笑道:“我種了10年的地,今年的小麥長勢最好,豐收不成問題!”
(相關資料圖)
民為國基,谷為民命。南京作為省會城市、長三角特大城市,一產增加值占比1.9%,但落實“飯碗一起端、責任一起扛”的要求須臾不敢放松,始終將確保重要農產品特別是糧食供給作為首要任務。2022年南京糧食種植面積從2019年的200.6萬畝增長至207.32萬畝,總產量從2019年的19.31億斤增長至19.81億斤。糧食種植面積、總產量逐年遞增,糧食保障基礎步步夯實。
重任在肩、高位部署、全力推動,南京用決心與魄力筑牢糧食安全的“壓艙石”,走出一條獨具特色的特大城市糧食安全之路,也為中國式現代化南京新實踐提供了強有力支撐。
南京六合龍袍街道趙壩村進行小麥赤霉病防控工作。
藏糧于地,“硬核”農田里“挖”潛力
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南京地形地貌“六山一水三分田”,低山丘陵崗地面積占比60.8%,人均耕地低于江蘇平均水平。要突破人多地少的局限,就必須嚴守耕地紅線,穩定糧食播種面積,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向“硬核”土地要糧食。
4月24日,記者來到南京浦口區橋林街道蘭花塘。4000多畝高標準農田廣袤平整,地鐵S3號線從中穿過,半邊小麥田里碧波蕩漾,半邊油菜地里金花綻放,阡陌縱橫、溝渠分明,一派生機有序的景象。
“90后”新農人邵立昌正忙著小麥的農業生產?!靶←溩钆卵退欢喔凳軅蜁s?!彼钢鴾锨嬖V記者,“我們的高標準農田就優先考慮了這一點,溝渠管網發達,排水能力強,從田里到渠道溝,經過三級凈化后就流到長江了,不用擔心污染問題。”
蘭花塘連片農田是南京科技含量最高的高標準農田。這里曾經村莊分布零散,田塊不連片,低產低效。整治以后不僅規整連片,還實現了灌區泵站遠程控制、閘門遠程啟閉、田間灌溉遠程啟閉、渠道水情實時測報等功能,為穩產增強保障。
蘭花塘高標準農田。
從北邊的浦口蘭花塘,到南邊的高淳勝利圩,新土地上都結出了沉甸甸的豐收碩果。南京近年來通過把低產田、蟹塘改造成高產農田,在有限的資源里充分挖掘糧食生產潛力,為完成省定糧食任務注入新力量。
農田建設,三分靠建、七分靠管。截至目前,全市新劃定的186萬畝永久基本農田中,已有130余萬畝實施過高標準農田建設,高標準農田占永久基本農田的比例超過70%。
南京在建管并重的路上走在全省前列。去年南京在江蘇率先開展已建高標準農田的改造提升,對2010年前后建成實施的一部分損毀嚴重的設施進行改造或重建,還安排1000萬元市級專項資金用于高標準農田管護,這在江蘇是首家?!巴顿Y標準上,省里對改造提升項目要求是2000元/畝,南京自加壓力提高到3000元/畝,等同于新建項目的投資標準。從重建輕管變成建管并重,讓高標準農田發揮長期效應,為糧食旱澇保收打下良好基礎?!蹦暇┦修r業農村局農田建設管理處處長陳少明說。
藏糧于技,“四新”技術中“護”高產
一粒種子,從破土到豐收,要經歷一兩百天的日曬雨淋,闖過氣溫考驗、扛過病蟲災害,豐收才能如約而至。農業科技是糧食豐收的“保護傘”,為糧食生產保駕護航。
南京溧水谷豐農機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陳小建站在千畝連片小麥田里,捏著已經揚花的小麥告訴記者:“我們已經給小麥做赤霉病防控了,在小麥揚花5%或者齊穗80%的時候用藥,這樣效果才最好?!?/p>
陳小建種田20多年,是個老把式。“以前一個人能種10畝田就不錯了,現在我們的工人一個人能管100畝。以前水稻畝產量能達到1200斤就是高產了,現在風調雨順能達到1500斤左右,最高一年有1600斤!”
陳小建已經是4000畝糧田的種植大戶,高產的底氣來自科技引領的“四新”技術: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新裝備。新品種“寧香粳9號”兼顧了“好吃”又“好種”的優點,稻套麥技術解決了粳稻晚熟茬口緊張的問題,側深施緩釋肥技術大大節省了人工……截至去年,南京推廣水稻機插緩混一次施肥綠色栽培技術5.2萬畝,配套側深施肥機械達164臺,增加38臺北斗導航輔助駕駛終端設備,全生物降解膜水稻覆膜栽插示范6000畝,推廣稻田綜合種養模式1.5萬畝。
南京科教基礎厚實,涉農高校院所34家,擁有兩院院士7名,充分發揮科教優勢,與南農大、省農科院、金科院等簽訂“十四五”戰略合作協議,聯合南農大實施優質稻米等4個產業農業重大技術協同推廣計劃試點項目。此外,萬建民院士領銜的南方水稻研究所落戶江寧區淳化街道,江蘇省農科院糧食作物研究所王才林研究員成立的“江蘇才林高科種業產業研究院”落戶南京國家農創中心。
“我們還鼓勵和支持各類農業新型經營主體,通過與農業科研院所開展產學研對接,深化科研創新和成果轉化,實現糧食產業節本增效?!蹦暇┦修r業農村局局長張屹說。目前,南京已累計建設83個產學研合作示范基地,組織遴選542名農技指導員對接服務6333戶科技示范戶,推動優質農機裝備和農技、農藝服務進村入戶。全市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72.8%,位居全國前列,科技正驅動南京農業走向現代化。
產業升級,優質稻米里“孕”效益
發展糧食產業,南京不滿足面積與產量提升,還立足巨大的市場需求和優良的生態環境,延伸產業鏈,發展優質稻米產業,促進產業轉型升級。
4月12日,記者來到長江邊的南京六合區龍袍街道趙壩村。紫雁農產品專業合作社工作人員葉權特意準備了一鍋飯,記者剛到現場就聞到一股米香味,鍋里顆粒飽滿白凈的大米頗為誘人?!斑@幾年米的口感更好了,回頭客越來越多?!比~權說。
他又帶著記者來到農田里,蹲下來指著農地“揭秘”道:“農作物要從土地里‘吃好’,吃得‘有營養’,農產品品質才能好。我們根據專家建議有針對性地減少化肥和化學農藥的使用量,現在我們的‘紫雁大米’已經被認證為綠色食品了。”
化肥、化學農藥減量使用,這是4年來南京沿江5公里推進的重要工作。2022年沿江5公里區域化肥、化學農藥施用量分別為3255.9噸和59.2噸,分別較2015年減少54.5%和31.4%,超額完成了化肥、化學農藥分別削減50%、25%的目標,平均每畝施用化肥和化學農藥量大幅下降,沿江5公里區域化肥和化學農藥“兩減”幅度省內領先。
“糧而優則為米”,這是南京優質稻米產業鏈的發展思路。南京江寧淳化街道的土橋大米獲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認證,當地現代農業園區內配備了烘干中心廠房和12臺套烘干設備、日產100噸的加工流水線、380平方米的稻米保鮮庫等,有力提升了糧食附加值。
不僅是淳化,發展優質稻米產業已經成為全市的共識。連續舉辦7屆的“南京好大米”評比,南京市農業技術推廣站站長章泳發現參賽大米的加工水平有明顯提升,“以前經營戶大米銷售意識比較薄弱,不重視加工環節,大多是高溫烘干,造成樣品米外觀有裂紋甚至有碎米現象。這幾年,參賽主體普遍改為了低溫烘干,對米粒的破壞小,米的外觀整體水平大大提高。”
從近年來江蘇好大米的評選情況來看,南京地產粳米品質在江蘇位居前列?!稗r戶從以前的‘賣稻谷’理念轉變為現在的‘賣品牌’意識,促進了全市稻米生產標準化、優質化、產業化和生態化,優質稻米產業質量、效益和市場競爭力快速提升,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增綠提供了堅實的產業支撐?!睆堃僬f。
【專家點評】
南京農業大學教授李剛華:
政府引導,農業新技術加快落地
南京耕地面積少、農業體量小,以往我們在南京的新技術落地項目比較少。近幾年南京對糧食安全的重視程度明顯增強,出臺強有力的惠農政策,有力支持產學研等合作項目落地;生產全環節推廣“四新”技術,強力塑造“金陵味稻”南京稻米區域公用品牌并開展母子品牌建設;“南京好大米”評比,帶動了稻米全產業鏈建設發展。
有了政府引導,科研單位推動更多新技術在南京落地。近年來南京農業新技術加快應用,全市遍地開花結果,既省工節本,又增強了農業的抗風險能力。這些眼見為實的效果讓種植大戶對“四新”技術接受能力提高,科技護航下農民們的種糧生產技術水平明顯提升。科技讓產量提升、品質提高、產業增效、農民增收。
我們科研單位的從業人員希望論文能寫在大地上,在南京土地上落地生根,促進產業發展。南京有很多涉農的高校和科研單位,現在南京向我們敞開了懷抱,有了更大施展空間,我們有意愿也有責任與南京共同書寫中國式現代化南京新實踐的“三農”新篇章。
(南京日報/紫金山新聞記者王麗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