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他們,出生于1997,恰逢盛世,與香港特區同歲;他們,成長于1997,經歷巨變,與時代同步伐;他們,發展于1997,懷揣理想,與祖國同心跳。廿五年過去,他們身上留下鮮明的時代印記。躬身前行,服務祖國建設是他們共同的選擇。
(資料圖)
為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江蘇廣電總臺我蘇網策劃推出《你好!我來自1997》系列融媒體報道,用真實的鏡頭和細膩的筆觸展現青年人鮮活的成長故事和精彩的奮斗經歷,深刻記錄他們與祖國同心共進、追逐美好未來的赤誠夢想。
2021年,香港特別行政區第七屆立法會選舉,一位來自內地的候選人侃侃而談、意氣風發。這是自1997年香港回歸后,首次有“港漂”參加的立法會選舉,也是普通話首次出現在立法會選舉論壇上。
2021年,吳池力參加香港立法會選舉
“我報名參選香港立法會那天,是我孩子的滿月”,回憶起做這個決定,吳池力至今印象深刻,相比十年如一日的埋頭科研,提名、選戰、立法會……這些此前看似與自己毫無關聯的名詞,確實足以成為吳池力人生中的特殊軌跡了。
“香港的未來是科創和青年,我正好有這兩個標簽在身上,想著為何不去試一試呢?”第七屆香港立法會第一次新增了科技創新功能界別,這讓吳池力非常心動,“香港需要給青年人一個信號,我愿意大膽首先邁出這一步”。
從向往到扎根:成為不帶“新”字的“香港人”
吳池力是個不折不扣的內地人。
作為1984年出生于福建晉江的“80”后,“香港情結”很早就已悄悄地在吳池力心中萌芽生長?!皶x江號稱是‘僑鄉’,我們在香港有很多的親戚朋友,并且我從小的成長環境有很多香港的電影以及港劇歌曲等,所以我從小就對香港心生向往”。2002年,吳池力考入南京理工大學就讀本科,2003年起,香港大學開始獨立在內地招生,于是,赴港讀書便成為了吳池力第一步的目標。2006年,吳池力收到了香港科技大學的研究生錄取通知書,從此開啟了他的“港漂”生涯。
大學時期的吳池力
“那時候上課都是英語,生活中多數人還是講廣東話,對于普通話,香港本地人還沒有像現在這樣熟悉”,來到香港之前,吳池力并不懂粵語,只是會唱幾首粵語歌,于是便通過看電視劇以及跟同學們學習粵語?!拔医趟麄兤胀ㄔ?,他們教我廣東話,非常有意思,所以我慢慢開始會講廣東話了”。
打通語言關之后,隨之而來的是多元文化的碰撞?!跋愀凼且粋€國際性的城市,你可能要吃一下廣東的老火靚湯,也要吃一下東南亞的咖喱”,不管是從飲食還是文化,乃至社會各方面,多元的、異質的價值觀念和思維方式正逐步“改造”著這個晉江人?!昂芏嗳藛栁襾硐愀圩畲蟮母惺?、學到的東西是什么,我想就是視野的變化——國際化的視野”,也正是這種國際化的視野,在接下來的研究工作中給了吳池力巨大的幫助。
吳池力在香港科技大學霍英東研究院
2012年,吳池力繼續在香港科技大學取得博士學位,而后留校擔任研究工作,成為香港科技大學霍英東研究院建筑物研究中心經理、副研究員,與此同時,他在這片土地上安家落戶、結婚生子,圓了無數“港漂”心中的“新港夢” 。
吳池力與家人合照
“以前來讀書的時候,就有人說我們這種群體叫‘港漂’,我覺得有些不對,如果讀完書就要走可以叫‘港漂’,但如果留在香港工作,為社會做貢獻,在這邊成家立業,我覺得就可以叫一個‘新香港人’”,在吳池力眼中,香港的多元、開放和包容,支撐他完成了從“港漂”到“新香港人”的身份轉變,甚至再久一點,可以直接成為不帶“新”字的“香港人”,那是更深層次的交融、認同和歸屬。
而這一切,正在悄然發生。
吳池力在尖沙咀星光大道
“大家都在電視機前圍著要看直播,看到香港市民高呼歡迎解放軍進駐香港,我們都興高采烈,香港能回歸祖國,我非常得感動,那個時候我也想,有機會可以盡快到香港來看一看”。1997年香港回歸的時候,吳池力還在讀初二,對彼時13歲的吳池力來說,他自己也沒有想到,25年后,漫步于尖沙咀星光大道,望著繁華的維多利亞港,欣賞著“幻彩詠香江”的燈光秀,已經成為他最常去打卡的香港美景了。
從技術到產品:前沿成果不該在實驗室里躺著
25年間的變化,源于知識的沉淀,也源于時代的跳動。
“西九龍—廣州南,動感號?!?/p>
2019年,首次坐上廣深港高鐵,吳池力滿懷感慨地發了這樣一條朋友圈。過去十年間,他無數次穿梭于大灣區的各個城市,從產業領軍人才“1+4”、到“廣深科技創新走廊”再到“科創十條”等等,一系列的政策讓吳池力充分地感受到大灣區城市的急促發展,以及給他自身帶來的眾多機遇。
吳池力在香港紅磡站準備出發
獲得機械工程專業的博士學位后,吳池力一直從事能源和環保領域的研究,其個人帶領的研究團隊致力推進技術的產業化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有風力及太陽能發電系統、吸附式制冷空調及移動蓄冷系統、熱泵干燥系統、電動汽車電池熱管理系統等多個能源利用領域的項目。
2016年,吳池力在廣州南沙香港科大百萬獎金(國際)創業大賽中獲獎
“現在我們更多偏向做‘硬研究’,這就需要跟市場的銜接,去了解哪些技術是有瓶頸的,在這個技術瓶頸里去尋找一些解決方案”。為了加快技術轉化,2012年,吳池力和團隊帶著一款可以過濾PM2.5的“抗霾”吸附式節能空調從香港“北上”,在廣州南沙霍英東研究院進行孵化。如今,這款“抗霾神器”已經與廣州萬寶集團合作投產,它無需壓縮機,可以省掉傳統空調中壓縮機部分80%的耗電量,也完全不用傳統空調中的制冷劑氟利昂,而是完全靠水吸附空氣中的熱,既節能又環保。
吳池力團隊轉化的另一項技術是風力發電,其核心成果——風力發電系統控制器能夠利用風光互補,在低風速的情況下,捕獲更多的能源,這項技術也已經孵化公司進行運作。此外,其團隊在鋰電池技術方面也有突破,已經與廣州一家電池公司聯合研發生產。目前,吳池力已在國際著名期刊及國際會議上發表論文18篇,申請了18項國內外專利(其中已有17項獲得授權),這些專利大都具有產業化前景。
吳池力在實驗室
香港科技大學賽馬會環境控制測試實驗所,吳池力正與團隊的博士生就超薄均熱板的制作討論熱烈,提起科研,吳池力就像一臺不知懈怠的“永動機”,充滿激情和干勁。研發成果走出實驗室后,在應用場景中會遇到無數種意想不到的困難,但吳池力把它們稱之為“挑戰”。“比如我們的設備放到東北去的時候,冬天的氣溫非常低,造成設備的宕機,這是以往我們沒有考慮到的”,科研工作在前期往往需要非常長的時間,反復地探索、推敲和重建,這個過程確實是枯燥乏味的,但當技術開始轉化,就好像長時間的辛苦慢慢開始有了成績,便會越來越興奮,越來越喜歡挑戰。
吳池力參加科技展覽會
深耕能源和環保領域多年,吳池力常常有很強的使命感。在他看來,前沿成果不該在實驗室里躺著,而是要走向市場,應用到產品中去,服務到社會各個領域中去?!暗厍颦h境日益嚴峻,我們國家也特別重視,特別是‘碳中和’這個概念的提出,讓我覺得做這些事情是非常值得的,除了有經濟效益、能源效益,還有更多的社會效益”。
從創客到教育:香港的未來是科創和青年
“十四五”規劃綱要明確指出,香港建設成國際創新科技中心,吳池力對此充滿信心?!拔矣X得香港有很好的條件可以實現,香港有很好的高校、科研人員還有技術的基礎,但是要成為一個國際性的‘硅谷’,在基礎研究之外,還要有很多應用研究,要孵化出一批國際性的科創型企業”。
吳池力與果力智能負責人探討合作
在香港科學園,吳池力正跟果力智能的負責人探討在柔性傳感方面的合作空間,過去十年間,吳池力所從事的工作,正是將香港的科技研究成果,利用南沙霍英東研究院的平臺與大灣區的企業合作進行產業化研究,他比任何人都更加堅定——香港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重要支撐,就是要加快培育產學研協同創新生態。
那么,這種創新生態如何培育?
一種方式是參加創客比賽。
2019年,吳池力出席廣州市青年創新創業榜頒獎典禮,并獲“大灣區青年創新榜樣十強”
今年8月,吳池力團隊孵化的“低成本、大規模的柔性傳感系統”技術成功入圍2022年“創客中國”香港分站賽決賽十強,并獲得優異獎。“這個項目是我合作的于宏宇教授積累了二十幾年的技術,我們希望通過創客比賽、創業比賽,去了解市場上以及投資界的看法,從而來改善我們項目發展的思路,能夠快速地開發產品、進行產業化的運作”,吳池力介紹,這一項目利用香港科技大學的人才和技術優勢,專注于解決柔性傳感系統研發制造成本高、生產制造難的問題,中間經歷了非常漫長和艱難的過程,甚至研究人員幾次迭代,才做到接近產業化的程度。而創客比賽則實現了香港和內地創新鏈的對接聯通,成為推進先進技術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通路。
吳池力團隊的“低成本、大規模的柔性傳感系統”在2022年“創客中國”香港分站賽決賽獲優異獎
“這次比賽除了香港本地的評委和來自產業界、投資界以及政府的朋友之外,還有一批評委是坐鎮廣東,所以他們也對這個技術如何在大灣區發展,有他們自己的一些想法”,吳池力清楚,大灣區有完備的產業鏈、生產基地以及廣闊的市場,還有資金方面的優勢,這些都是香港所欠缺的,產學研轉化必須要找到像廣州這樣具備完善產業鏈的城市,香港也只有加強與大灣區的科創聯動,才能做好科創的事業。未來,吳池力規劃,將香港作為研發中心做國際市場,生產基地放在內地,同時通過內地的平臺打開國內市場。
與此同時,隨著國家“十四五”規劃宣講團到訪香港,STEM教育(科學、技術、工程、數學)在香港掀起熱潮,但吳池力捕捉到了科創教育的根本——青年。
“現在社會各界都在討論香港的科創人才短缺,我覺得還是要年輕學生重視這個、對這個感興趣,本地才會有更多的人才”。前不久,吳池力作為發起人成立的香港青年科學家協會舉辦了慶祝香港回歸25周年“科創先鋒”的評選活動,希望能夠通過梳理香港科創界的優秀青年科學家營造良好的科創氛圍,吸引更多的青年人投身到科技行業。他也希望,香港青年科學家協會能夠成為香港青年科學家與大灣區其他城市交流溝通的橋梁,助力香港建設國際科創中心。
2018年12月,吳池力在澳門舉行的粵港澳閩四地青年論壇作為嘉賓發表演講
“我堅信青年能引領科創、改變未來”,而更多的工作,需要借助政府的力量。
在香港立法會的參選政綱中,吳池力真誠地呼喚“真科創”“真投入”“真聚才”,盡管最后沒有當選,但這次意義斐然的參選,也足以成為科創發展的歷史注腳,成為大灣區人的時代剪影,成為落實“愛國者治港”的鮮活實踐。
吳池力參選立法會宣傳海報
過往半年多來,吳池力很高興地看到,從特區政府成立“數字化經濟發展委員會”,到設立“策略性創科基金” ,再到開發“InnoHK創新香港研發平臺”等創科旗艦項目,在科創方面傳達出來的一系列信號,都很強烈地表達了香港政府要做好科創事業的決心。從“游船河”到“動感號”,從“清水灣”到“霍英東”,回望灣區逐夢的整整十年,吳池力親眼見證了香港昂首闊步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時間會繼續證明,這次發聲將永遠激蕩在吳池力的生命中,經久不息。
打開最新版的夜景衛星圖,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光點璀璨,明亮奪目。背靠祖國,面向世界,灣區逐夢人的錦繡前程在獅子山下不斷書寫,海闊天空,觸手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