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市文峰街道三里墩社區是一個融合多個街道拆遷戶,包含紫東花苑和三里墩花苑兩個大型安置小區在內的綜合社區,常住人口16000余人,隨著快速城市化,以及新市民的加入,以前的農村正在向著城市快速轉型,伴隨著這種轉變,在社區日常管理中面臨著許多與城市社區治理體系不相容,難管理的現象。在經過幾年來社區黨委的反復探索,形成了以“紅色治理”為軸心的管理模式,現如今兩個安置小區已從之前雜亂無章轉變成小區環境優美、居民溫暖幸福的優質小區。
微自治小分隊,助力文明新風再提升
(資料圖)
踏著小區治理的步伐,懷揣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一支由各街道拆遷安置的老黨員們自發組建的16人微自治小分隊孕育而生。每天一大早他們就穿上志愿服,在小區里巡查起來,雖然年事已高,但是他們的精神力絲毫不輸年輕人,伴隨著小喇叭的宣傳口號,小區內的衛生面貌煥然一新,居民共同治理的氛圍也日益濃厚。同時,小區孤老病殘需要關懷,是他們悉心照料,噓寒問暖;夏季暴雨傾盆,小區多處被淹,雨水滲入車庫,他們挺身而出,盡己所能幫助鄰里解憂解難;居民穿過破損柵欄出去,他們會及時阻攔并將情況上報給物業......這些看似尋常的小事兒,卻在潛移默化中感化著居民,贏得了共識,他們的言行在群眾中樹立了榜樣,激起了小區精神文明建設的層層浪花。
鄰里紅管家,引領社區治理新風尚
“剛開始這樓下可亂了,他那個車停的我家老人都不好走,樓道里的東西嘛又多,小孩子愛蹦跶,你說這一不小心被絆著了從樓上摔下來怎么辦喲!”“對啊,上次我看有物業那些穿著紅管家衣服的同志把樓里的沒用的東西都清空了,你看這個不是安全多了么,我們出門工作也放心呀?!?8幢樓的徐氏夫婦和居委會阿姨嘮著家常。
她們口中的“穿著紅管家衣服的同志”正是物業鄰里紅管家們,在紅色物業鄰里紅管家成立后,他們穿梭在樓幢間揭露整治陋習根源,奔波忙碌,從不間斷。翻開厚厚的記事本,密密麻麻的字里行間見證了他們的工作成效。近兩年來,通過常態開展鄰里紅管家協商議事活動,40多項小區治理問題,200多條居民意見建議,12個鄰里矛盾糾紛,在紅管家們的努力下,事件辦結率高達98%。原本亂堆放的樓道、亂種的植花圃、散養的家禽等等,都已消失不見,不僅暢通了“生命通道”,也美化了小區環境,干凈整潔的同時也減少了蚊蟲的滋生。現如今,紫東花苑和三里墩花苑兩個小區物業,都在社區黨委的指導下成立了紅色物業,在破解社區治理難題,積極開展各項小區整治的“微改造”中,搭涼亭、改路面、建衣架、種綠植......這一系列舉措直接提升了小區居民對物業的滿意度,增強了幸福感。
網格化管理,服務拉近群眾零距離
“您好,我是三里墩社區網格員,有個入戶調查,想跟您了解一下家庭情況...”這是網格員們在敲門入戶,他們每家每戶詢問情況,核實居民信息,與他們嘮嗑,將居民的意見建議和需要提供幫扶的情況都一一記錄下來?!昂芏嗬先硕际菐е疬w前的農村生活習慣住進來的,要他們適應小區生活,轉變觀念,還是需要一個過程的,所以我們要經常敲敲門,和他們嘮嘮嗑,了解他們,同時也要灌輸給他們新的時代風氣?!本W格長張雷說。
近些年來,網格化管理已經逐步推廣到每個社區,而將網格化管理逐步在安置小區實施,也成為社區治理的一個新的突破方向。社區黨委逐步構建了“黨建+網格”小區治理新格局,按照“完整性、便利性、均衡性” 原則,將轄區科學合理劃分為7個網格單元,每名網格一名網格長,各網格之間實現“無縫對接”,同時將社區“兩委”班子成員劃分入每個網格,充分發揮網格內支部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并依托退休黨員、在職黨員等進社區常態化開展志愿服務活動。目前三里墩社區共7名網格長,47名微網格員,通過走訪調查、日常巡邏、收集民情民意等,真正把網格打造成為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第一陣地,服務群眾的第一窗口。
截至目前,在紅色治理下,小區內完成了雨污水改造工程,徹底解決下水管道堵塞頑疾;增設地面車位近400個,讓小區停車不在困難;2000多平米的綠化補種,美化了小區生態環境;22家沿街店鋪的油煙管道改造完畢,讓沿街居民不受油煙困擾……一件件民生實事漸次完成,帶給居民們的是穩穩的幸福。
安置小區內部的微改造不是形象工程,而是從細微末節處出發,不管是安置居民還是外來新市民,都要從根本上滿足居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以黨建引領探索“紅色治理”,把安置小區微改造做得深入人心,讓安置小區徹底蛻變成人人宜居的“美麗花園”。(張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