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網訊 傳統產業是江蘇省丹陽市經濟發展的“基石”和優勢。如何讓傳統產業跳出“傳統”二字的桎梏?近年來,丹陽市始終堅持產業強市“一號戰略”不動搖,以“智能化改造、數字化轉型”為契機,推動眼鏡、五金工具、汽車零部件、大家居等具有主導優勢的傳統產業向著轉型升級之路闊步前行,促“老樹”開出“新花”,為鎮江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關鍵支撐。
(資料圖)
眼鏡產業:制造業與服務業“雙輪驅動”“比翼雙飛”
小小一個鏡片含有多少高科技?從制造到智造僅有一字之差,背后的轉型又有多少的阻礙?……作為丹陽的特色產業和城市名片,眼鏡產業走過了四十多年的發展之路,丹陽已經成為世界眼鏡產業中的重要生產基地。據統計,丹陽市年產鏡架1億多副,約占全國的三分之一,年產鏡片4億多副,約占全國的75%、全球的40%左右,現有各類眼鏡科研機構15家、專業技術人員2000人。2021年,丹陽市眼鏡制造業銷售達112億。
圖為萬新智慧工廠數字化車房加工中心
“一直以來,萬新光學始終以消費者視覺需求為首位,不斷創新突破,打造專業產品,滿足消費者日益變化的用眼需求。”據萬新光學相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公司一直在模成、鏡片設計及各種新產品研發上持續加大投入,聚力攻堅技術研發和新品創新,不斷保持萬新的創新活力。從2010年引進Freeform內表面漸進設備,推出行業內頂尖的內表面漸進產品到引進全新高折鏡片生產材料,投資興建MR-8高折鏡片生產基地,創新的細胞已經融入萬新的每一滴血液當中:2017年,萬新打通線上線下的銷售模式,推動醫療、互聯網等新興渠道增長,實現質的飛躍;2018年,萬新在繼續狠抓產品質量的同時,積極推動信息化升級,提速增效;2019年,入選省級“小巨人”企業;2020年,入選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力求從“制造”到“智造”轉變的萬新,不斷朝著更綠色、更智能、更高效的方向發展,“智變成效”十分明顯。
萬新光學的創新智造、奮力攀高,在丹陽市并非個案?!暗り査械溺R片企業,從前原材料全部依賴進口,受制于國外,但如今我們有了自己的原料工廠,產出的原料不僅可以自用,還供給了其他很多眼鏡企業,能夠為整個行業服務?!泵髟络R片股份有限公司總裁謝公興表示,明月不僅解決了原料的研發、生產問題,光學設計軟件也實現了自給自足。隨著明月于2021年在深交所創業板上市,明月的“技術之路”躍進愈加穩健,“品牌之路”邁步也更加篤定。
在日新月異的大數據時代,丹陽眼鏡行業也正努力通過開辟互聯網創新發展新通道,探索工業化與信息化融合發展新模式,深入實施品牌發展新戰略,推動行業由規模效益型向品牌效益型轉變,整合具有全球競爭性價值的產業鏈,推動眼鏡產業從區域化向國際化邁進,實現制造業與服務業雙輪驅動、比翼雙飛,全面形成丹陽眼鏡產業的新優勢。
汽車零部件:從“后市場”轉向“高端制造基地”
當前,受多種因素影響,國內汽車產業增速放緩,但丹陽市汽車零部件產業依靠科技創新、轉型升級,在激烈競爭中搶得先機,特別是超力、彤明、文光、梅花等企業保持了持續發展的勢頭。
2021年,丹陽市汽車零部件產業銷售303.2億元,較2012年的銷售數據增長76.5%。
圖為江蘇省國際合作園區日本(丹陽)汽車零部件產業園綠色低碳智慧平臺
十年風雨,丹陽市汽車零部件產業積極推動產品的轉型升級和科技創新,與國內外一流主機廠配套的份額不斷提升,正逐步從“以后市場為主的低端產業集群”向“以OEM為主的高端制造基地”的“角色”轉變,成為支撐丹陽市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力量。
夏至過后,天氣愈發炎熱。但當記者走進迅馳車業有限公司時,工人們正在智能化車間里干得熱火朝天,生產線有條不紊地運行著。記者看到,一只汽車前大燈總成,從零件壓模、燈罩注塑冷卻、燈組焊接、激光開槽,到最終組裝完成被送上檢驗臺,只需要10分鐘。
其實從2013年開始,迅馳車業便將公司發展重點轉向智能化改造,用三年時間完成了基礎打造,并從2016年開始,立足新階段尋求新的突破,目前企業已是上汽通用、上汽乘用車等主流車企的優秀供應商,具有120余萬輛整車燈具年配套能力,迅馳車業也成為國內自主品牌汽車燈企中發展最快的企業之一。
據了解,丹陽市現擁有包括整車生產在內的各類汽車零部件企業千余家,從業人員6萬多人。從專注配套到自主研發,丹陽市企業不斷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加快轉型升級步伐,加強與世界一流企業的交流合作,使丹陽市汽車零部件產業邁向更高發展層次。
超力電器在技改投入和產品升級上更是不遺余力。2013年,超力電器斥巨資建設新廠房,引進多條國外自動化生產線和大型設備;2018年,超力突破了熱泵空調技術這一“卡脖子”技術;今年,年產100萬臺高效節能無刷直流電機產能的廠房正在建設當中……多年來,超力電器用實際行動踐行著“創新是企業發展的不竭動力”的企業理念,開發和生產引領技術潮流的產品。
作為國內汽車零部件行業“5G+數字化”的“先鋒隊”,常誠車業江蘇有限公司以“工業互聯網平臺+5G智能制造”為突破口,積極探尋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轉型途徑。依托5G數字化工廠建設,常誠車業去年營收增長3.5億元,利潤率由7.2%提升至8%,產品合格率從99.2%提升至99.6%,廢品率下降50%,在線庫存降低30%,人力成本下降8%。
實施“智改數轉”,“新基建”須先行。當前,丹陽市正在全力加快部署5G基站等配套設施,夯實企業“智改數轉”網絡根基。
大家居:“創新驅動”+“數字動能”攜手并進
放眼丹陽市整個大家居行業,已經形成了造林、板材、地板、裝飾板材、板材專用膠、木門、家具、戶外旅游產品、內衣飾品、家紡等相配套的一個較完整的產業鏈。目前,全市擁有木業企業40余家,規上企業12家。
穿透實體經濟迷霧,在企業轉型升級、新舊動能轉換中,大亞科技集團探索了一條企業可持續發展的新路,即把“創新驅動”和“數字動能”相結合,推動大亞行穩致遠。其中,大亞人造板年產能達230萬立方米,其規模位居亞洲第一、世界第四,圣象地板年產銷規模達6000萬平方米,連續20年穩居全國第一。
圖為2022年2月16日圣象集團首家智慧工廠啟動儀式
“當今時代移動互聯網、大數據、區塊鏈、5G、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出現,給企業發展提供了新的賽道和更多可能,我們唯有擁抱新技術,吸收、轉化、融合,打造自身的新能力,才能在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贝髞喛萍技瘓F有限公司董事長、總裁陳建軍說,大亞發展20多年來一直走在轉型升級的路上,但大亞的轉型不是要“革”掉傳統產業,而是不斷地創新產品,竭力培育和實施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場前景好、產業結構優的具有行業核心競爭力的轉型升級項目。
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不只是一個求生存的問題,更是一個謀求更好更快發展的問題。如何讓傳統產業“老樹發新芽”,成為整個經濟體系轉型升級的“穩定器”“壓艙石”,是丹陽市委市政府謀劃的重點。
黨的十八大以來,丹陽市從集中力量延鏈、補鏈、強鏈,推動產業從“點”向“鏈”轉變,到集聚上下游企業,加快形成規模優勢明顯、核心技術領先、產業配套完善的產業集群,再到實施“鏈長制”產業鏈培育體系,到健全“一鏈一領導、一鏈一專班”,深入推進產業強鏈,全力打造鏈式集群,竭力實現全市一盤棋協同發力,推動產業躍升,為全面推進現代化新丹陽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截至2021年底,丹陽市共建成省級示范智能車間29個、丹陽市級示范智能車間44個,其中省級示范智能車間個數占鎮江市的1/3,居江蘇省縣(市)前列。2022年,丹陽市更被列為推進制造業智能化改造和數字化轉型、加快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建設新型信息基礎設施、推動數據安全和數據產業化等成效明顯的地方。
今年是“智改數轉”全面啟動之年。站在時代潮頭,丹陽市正加快數字產業布局,做大未來轉型發展的關鍵增量,堅持產業數字化、數字產業化協同發力,鼓勵企業擁抱資本市場,以資本賦能產業轉型提升,促進傳統產業“智改數轉”,開出更美的花。(魏郡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