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上海華夏經濟發展研究院編制的《長三角高質量發展指數報告(2020)》(以下簡稱《報告》)發布,通過構建長三角地區三省一市、四大都市圈和41個城市高質量發展指數評價體系,全面、客觀評價長三角地區高質量發展水平和發展趨勢,同時面向“十四五”長三角地區三省一市新目標、新任務和新舉措,提出下一步推動區域高質量發展的對策建議。
長三角地區是我國經濟發展最活躍、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的區域之一,在國家現代化建設大局和全方位開放格局中具有舉足輕重的戰略地位?!堕L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印發實施以來,長三角地區三省一市先后出臺一體化實施方案和行動計劃,深入推進重點領域的聯動協同,城鄉區域、科創產業、基礎設施、生態環境、公共服務等重點領域一體化發展取得實質性進展,高質量一體化發展水平進一步提升。
《報告》顯示,2019年,長三角高質量發展指數達到127.1,較2013年以來累計提升27.1個點,較2018年提升4.9個點,反映長三角地區高質量發展總體趨勢向好。在分項指數中,創新發展指數達到182.5,高于綜合指數55.4個點,對綜合指數的平均貢獻度超過一半(為60.8%),表明創新驅動成為長三角地區高質量發展的持續動力;綠色發展指數、共享發展指數分別為131.4和124.3,均呈現逐年攀升的態勢,反映在長三角一體化進程中區域生態環境逐步優化、社會民生持續改善。
《報告》還對長三角城市群內部上海、南京、杭州、合肥四大都市圈的高質量發展水平進行了分析。2019年,上海、南京、杭州、合肥都市圈所包括城市的高質量發展平均得分為73.2、62.2、66.1和57.0,上海都市圈“一超多強”,南京都市圈跨省融合,杭州都市圈多維突破、合肥都市圈蓄勢待發,四個都市圈發展特色鮮明,各大都市圈核心城市的引領作用繼續保持強勁姿態。
城市高質量發展水平與經濟實力密切相關?!秷蟾妗贩治鼋Y果顯示,長三角41個城市高質量發展水平呈梯度分布。上海、杭州、蘇州3個城市穩居前三;南京、寧波、無錫、嘉興、常州、舟山等18個城市屬于第二梯隊(指數在60-80分之間),其中有14個城市得分位于65分左右,表明這些城市高質量發展水平較為均衡;其余20個城市屬于第三梯隊。41城市高質量指數平均得分由2017年的60.2提高到2019年的61.1,最高分與最低分的差距由2017年的47.3縮小到2018年的44.2,反映長三角各城市的高質量發展水平總體提升且城市之間差距逐步縮小。
面向“十四五”長三角地區三省一市新目標、新任務和新舉措,《報告》認為,長三角地區需要重點關注以下五個方面:一是在科技創新方面,打造最強科技創新策源地,加快布局高能級平臺載體,共建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勇當我國科技和產業創新的開路先鋒;二是在產業發展方面,“聚焦五基”謀求自主可控新突破,“鏈主鏈長”拓展強鏈補鏈新路徑,“世界集群”重塑全球分工新格局,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三是在數字化轉型方面,加快塑造區域數字經濟產業發展新優勢,推動公共服務領域的全方位數字賦能,強化數字政府建設,為全面展開現代化建設插上有力翅膀;四是在改革開放方面,充分發揮浦東高水平改革開放的龍頭引領作用,充分發揮“1+4”自貿試驗區的試驗田作用,打造集聚全球高端要素的引力場,努力成為聯通國際市場和國內市場的重要橋梁;五是在長三角一體化方面,率先加快都市圈建設,推動毗鄰區域協同發展,沿交通干線打造創新走廊,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不斷取得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