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益嚴重的印度疫情對全球經濟的影響和沖擊正在逐步顯現。疫情反復加速了產業鏈的回流,更加速了全球產業鏈的重構。在此之前,國際范圍內就出現了“更注重安全而效率其次”的觀點,跨國公司也開始縮短其產業鏈。此次突如其來的疫情或將觸發各國對產業鏈政策作出一定調整,考慮產業鏈去全球化同時向多區域化發展,并布局減少對中國制造業依賴的產業鏈轉移。當前,“逆全球化”論調甚囂塵上,制造業外流正在發生,中國如何應對全球產業鏈的這一變局?
“兩鏈”本土化給中國帶來機遇
產業鏈供應鏈是大國經濟循環暢通的關鍵,當前,不少跨國企業從全球布局轉向區域布局,產業鏈供應鏈因此變得更短、更有彈性,本土化趨勢日益明顯,區域化生產將導致無數區域性供應鏈中心的形成。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研究員彭波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產業鏈供應鏈的本土化趨勢給中國經濟發展帶來機遇與挑戰。就挑戰而言,可能會影響中國的出口,也影響中國更好地吸引國際投資。但對中國而言,機遇是主要的。就實際購買力而言,中國早就是全球最大的市場,產業鏈供應鏈的本土化將會更好地吸引全球資本對中國的投資,延伸產業鏈供應鏈在中國境內的長度,提升其豐富程度和復雜程度,增強抗風險能力。
“就當前整個國際市場而言,伴隨著各國貨幣政策的持續寬松,通貨膨脹的風險不斷增強。在新冠肺炎疫情的沖擊面前,全球經濟尚未充分恢復,各國生產還沒有走上正軌,供求情況日漸緊張。在這種情況下,一些國家強推產業鏈供應鏈的本土化,會進一步損害其國內的生產和供應,破壞其供給。就如中美貿易摩擦,美國封鎖中國的芯片供應,不但導致全球芯片短缺,美國自身的芯片供應也出現嚴重問題。因此,當前產業鏈供應鏈的本土化必然會加劇全球供應的緊缺,將會有利于增加中國產品的出口,給中國在國外擴大投資帶來非常大的機會。”彭波說。
彭波認為,國際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發展勢頭固然存在圍堵中國的目的及可能性,但是在全球經濟不景氣、新冠肺炎疫情停止還遲遲看不到曙光的條件下,各國都必須高度關注眼前的利益,諸如CPTPP和歐盟這樣一些對中國心存疑慮的區域一體化組織,真正能夠限制中國發展的可能性非常小,因為這會給各國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相反,諸如《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這樣一類區域一體化組織卻能夠有效地擴大中國對外經貿往來的回旋空間,提升中國跨越貿易摩擦帶來的經濟圍堵的能力,保障中國經貿穩定發展。
產業資源配置需要得到有效整合
產業鏈對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性毋庸置疑,當前,正值全球產業鏈重構和國內產業政策調整的關鍵機遇期,在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下,須切實提升產業鏈的競爭力和可持續供給力、促進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經過多年發展,我國已成為全球產業規模最大、產業鏈最齊全的制造生產基地,在全球產業鏈地位持續攀升。不過也需要看到,我國產業鏈附加值總體不高,在很多關鍵環節存在斷點,一個突出的問題就是產業資源配置沒有得到有效整合。”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規劃研究所副所長邵立國對中國經濟時報記者說。
邵立國建議,首先,要加強重大生產力和重大項目統籌布局。現在正值“十四五”謀篇布局之際,部分地區一方面不顧自身的基礎和條件,加快對新能源汽車、集成電路等熱點領域的布局;另一方面,又在盲目追求地區內的自我循環和產業鏈封閉,出現了低水平重復建設的苗頭。建議從國家層面加強統籌協調,根據各地區發展優勢,有針對性地布局一批重大產業項目。推動各類生產要素向戰略位置突出、產業基礎較好的中心城市、次中心城市聚集,形成一批產業鏈發展的戰略支點。
其次,推動關鍵領域產業鏈跨區域對接合作。我國產業分布空間不均衡較強,高度集中于東部地區,廣大的西部、東北等地區仍有較多產業和創新資源沒有得到充分利用。建議要加強板塊之間、地區之間、省市之間的對接合作,統籌東、中、西和東北地區資源,推動設計、材料、工藝、裝備、產品等上下游的互動合作。對東部地區一些升級困難、產業鏈條長、配套要求高的領域,探索省際合作新模式,推動產業整體轉移,提高重點產業鏈的根植性和穩定性。
第三,培育一批根植性強的先進制造業集群。集群已經成為區域制造業發展層次和水平的重要標志,也是提升區域產業競爭力的關鍵路徑,在提高產業鏈韌性和穩定性等方面具有天然優勢。建議加快推動各地產業園區特色化、專業化發展,圍繞國家戰略性、基礎性、民生性等行業領域,培育發展一批產業生態體系完整、區域根植性強的先進制造業集群。同時,圍繞產業鏈重點環節和戰略領域,培養一批具備產業鏈控制力的“鏈主企業”,推動上下游企業之間深度合作,提高大企業與中小企業之間的協作關系,推動產業鏈競爭力整體提升。
“要繼續加大吸引國際優質資本和先進技術的力度;延伸國內供應鏈,提升產業鏈。在促進國內產業升級的同時,加大高耗污染低技術含量產業對外轉移的力度,這有利于促進國內產業的升級。要加大國內基礎研發的投入;改變完善科研考核方式,保障基礎研發落到實處。”彭波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