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綿陽市北川羌族自治縣是“5·12”特大地震極重災區、少數民族地區、革命老區、秦巴山連片特困地區和邊遠地區“五區合一”的國家級貧困縣,脫貧攻堅任務尤為艱巨。直到2014年,北川縣的貧困發生率還高達14.08%,全縣每3個村就有1個是貧困村,每10名農村人口中就有1個是貧困人口。
就是這樣一個深度貧困地區,從14.08%的貧困發生率到退出貧困縣序列只用了4年時間。談起家鄉脫貧,許多曾經的貧困戶說,能脫貧離不開禹珍實業的幫扶,脫貧的軍功章有王總的一半!
貧困戶口中的“王總”,是北川禹珍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王華祁。作為四川省脫貧攻堅先進個人,他全力發展農村電商,讓北川臘肉香飄四方,并由此帶動了當地黑豬養殖業日益繁榮,助力北川順利脫貧。
講起創業的經歷,王華祁感慨頗深。1989年,改革的春風剛剛吹臨羌山,高中畢業后的王華祁沒有參加招工考干,也沒有外出打工,而是選擇了留在家鄉。他從背著背兜一家家上門收購土雞、野菌子,到坐著班車一趟趟到綿陽、成都等地搞推銷,踏上了艱難的創業之路。
“在經營過程中,我發現北川生產的老臘肉在市場上特別受歡迎,于是我開始大規模從農戶手中收購老臘肉。”積累了一定資金和人脈資源后,王華祁在1999年成立了北川禹珍實業有限公司,主要銷售北川老臘肉。后期,隨著生意越做越大,農戶散養豬開始供不應求。于是,王華祁聯系農戶進行定點養殖,公司負責上門收購,建立了從養豬到賣臘肉的“一條龍”產業。到2008年,禹珍實業已經發展成北川的涉農龍頭企業,旗下的老臘肉更是馳名全川。
正當一切都順風順水的時候,“5·12”特大地震發生了。這場地震給王華祁的事業帶來了毀滅性打擊:妻子不幸遇難,自己身受重傷,工廠也倒閉了。
好在當地政府積極推動震后重建,王華祁的公司不僅在幫扶之下于2009年冬恢復了生產,還在當年收購北川農產品上百噸,幫助農民增收500余萬元,在震后交通極為不便的情況下,有效解決了農產品銷售難的問題。北川“禹珍”老臘肉的知名度大幅提高,王華祁也被評為北川老臘肉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好東西要讓更多人知道。北川偏遠的地理位置,是制約農特產品銷售的最大障礙,而電子商務則是幫助北川跨越這一障礙的最有效手段。2015年7月,北川成為第二批國家級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禹珍實業緊緊抓住這一千載難逢的機會成立了電子商務公司。
“農村電商為我們的產業騰飛插上了翅膀,產品走出北川,走出四川,甚至走出了國門。2019年,公司網銷2200余萬元,2020年上半年線上銷售額達2000余萬元。同時,我們還在省內各地建起40余家生鮮黑豬肉直銷品牌旗艦店。不斷擴大的市場需求,極大地激發了廣大養殖戶的生產積極性。”王華祁自豪地說。
插上了電商的“金翅膀”,王華祁的干勁兒越來越足。2015年,該公司首次引進黑豬仔150頭,在北川壩底鄉貧困村通坪村進行試點養殖,并通過實踐創新了“統一品種、分批投放、無抗養殖、統一指導、定價回收”的代養標準。村里的10戶貧困戶參與代養,當年底,公司對全部黑豬定價回收,10戶貧困戶戶均增收2.7萬元,比以往傳統白豬養殖增收60%以上。
2017年,公司投資800萬元在通坪村建起黑豬繁育場,達到了年產仔豬5000頭的規模。根據合作計劃,該村32戶貧困戶每年僅分紅就有2000余元。依靠養豬產業,通坪村順利實現了脫貧。隨后,公司將這種扶貧模式復制到全縣多個鄉村,通過“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方式先后與各鄉鎮的5家合作社簽訂生豬代養協議,并在全縣建立了6個重點村的生豬代養基地,帶動了數千貧困群眾增收致富。
就在北川人民意氣風發地向全面小康進發的時候,困難又來了:去年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來,同年8月,北川遭遇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災,持續半個多月的強降水導致全縣各地山洪、泥石流頻發,多個鄉鎮道路中斷、房屋受損、圈舍垮塌、莊稼絕收,破壞程度甚至超過了“5·12”特大地震,不少脫貧戶面臨著返貧的風險。
危難關頭,禹珍實業再次主動承擔起龍頭企業的社會責任,先后向部分脫貧不穩定的養殖戶贈送了近千頭仔豬和上百噸飼料,并成立了北川禹珍生態黑豬農業產業化聯合體,新建起一個生態黑豬種豬場,為農戶提供仔豬3萬余頭,帶領他們盡快恢復生產。“同時,我們與綿陽、成都等地的相關企業攜手成立了產業聯盟,通過各類電商平臺、‘點對點’銷售和社區銷售等新模式,讓山區特色產品直通城市消費者餐桌,進一步提振了廣大農戶的信心。”王華祁說,在這么多好政策的支持下,北川人民的日子一定會越過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