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石頭剪刀布”的相互牽制到“源網荷儲智”協同一致的發展,看似矛盾對立的個體之間,其實隱藏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當“136號文”將新能源發電拉入電力市場化交易之時,人們已經不得不開啟綠電產消的新模式,而新模式下,打破原來能源的邊界感至關重要。
國際能源網在2019年首推的『三人行』欄目至今已經走過六年的時間,六年的時間里,欄目探討過光伏行業企業的生命力、光伏企業的品牌價值、光伏產業應遵循的價值理念、光伏的內涵與外延等等一系列話題。經過六年時間的錘煉,這次『三人行』欄目組準備跳出舒適圈,打破邊界感,從“光伏”跳到更宏觀的角度探討新能源發展的更多的可能性。
8月9日上午,『三人行』直播再度開啟,此次『三人行』以“石頭剪刀布——源網荷儲智”為主題。
三位嘉賓——中國綠色供應鏈聯盟光伏專委會秘書長呂芳,固德威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王英歌以及國際能源網總裁、國能能源研究院院長張福龍做客固德威的“零碳小屋”,探討源網荷儲智領域的技術突破、商業化路徑創新與跨主體協同機制,旨在為能源產業轉型提供前瞻思路與實踐范本。
01話題一:源網荷儲智的真正內涵是什么?
王英歌:“源網荷儲智”是一場關于綠電產消者的革命。大家以前心中的固德威是“中國紅,光伏芯”,是分布式逆變器領先者。其實,2020年以后,固德威的戰略布局是圍繞“源網荷儲智”的。
“源”方面,以光伏逆變器等電力電子技術為核心,結合光電建材/陽臺光伏等,將建筑轉化為發電單元,讓用電主體成為能源產消者;
“網”方面,依托構網技術和微電網技術,構建自主穩定運行的本地能源網絡,通過虛擬電廠聚合資源;
“荷”方面,整合熱泵、充電樁等核心多元化可調負荷,可形成負荷聚合;
“儲”方面,通過戶用、工商業儲能、地面儲能產品技術創新迭代,實現光儲深度融合;
“智”方面,以AI驅動,智慧能源WE平臺為核心,實現分布式光儲充用的數智化管理,提供預測-決策-交易全鏈條服務,幫助產消者獲益。
呂芳:過去十年中,全球各地在源網荷儲做出的積極探索,也后來成了中國近十年政策力推的方向,但是,從丹麥哥本哈根世界最大的太陽能儲熱人造工程之類的案例來看,都缺“智”,或者說還不夠“智”。相對于我去過的世界之最大的太陽能儲熱人造工程,今天我們在固德威小屋,是最小的一只麻雀,但看到了“以一智,牽全身”!我們在政策中經常聽到“源網荷儲”,我認為固德威作為“源網荷儲智”理念的首創者和引領者,雖然只有一字之差,卻多出了風云際匯,氣象萬千!
張福龍:源網荷儲智的內涵在于平衡供需和穩定市場。零碳小屋的實踐印證了源網荷儲智的“最小可行性”。當光伏、儲能、智能控制技術成本降至臨界點,任何具備空間條件的主體均可通過模塊化組合實現能源獨立。這種“細胞裂變”效應,如星星之火,推動分布式能源加速發展。
02話題二:源網荷儲智究竟可以解決什么問題,還存在哪些創新空間?
呂芳:“136號文”,如果寫進歷史,我把它比作是遵義會議般的意義。從這里開始,綠色能源的本質和邏輯開始變化,方興未艾,真正的市場開始出現。接下來,我們面對的難題不僅僅是最近大家喊的“內卷式競爭”,還有一個同樣頭疼的問題是消納難度上升。
2025年1-5月,全國新能源利用率93.7%,同比下降2.6個百分點,提升新能源消納能力、守住90%消納“紅線”面臨極大壓力。
上一個五年,我們一直說“以降本增效驅動大規模發展”,下一個五年,我們要向“以可靠替代支撐高質量發展”邁進,也是夯實“先立后破”的五年,新能源能夠真正“立起來”且“靠得住”,主要就看未來五年。這就是基本盤和本質邏輯。
我的觀點是,新能源發電利用為核心的基本盤不會變,但是以非電利用為突破,破解電力消納瓶頸,絕對是新玩法,也是每個人的生存絕技。所以這里的“荷”不一定是電負載,“儲”也不一定是儲電,這也是創新空間。
王英歌:中國的能源大戰略,來自兩個綱領性的戰略,一個合作”,“四個革命”是能源消費革命、能源生產革命、能源技術革命、能源體制革命,“一個合作”是指“國際合作”;另一個戰略是大家熟知的雙碳戰略;總體上一句話來概括:能源飯碗端在自己手里。
過去十五年,可再生能源發展的顯著標志是電源端的快速增長,在此過程中,風光技術創新速度加快,已經形成和煤電在度電成本上的競爭力。
與此同時,電源測建設和電網側建設速度不平衡,電網調度已經開始吃不消,與東部主力電力需求不平衡,分布式光伏,也是同樣的情況,大部分是“一并了之”。配電網的能力建設跟不上電源建設,出現越來越多的紅區,電源、電網和負荷側相互失衡。
“136號文”吹響了新能源電力全面入市的號角,比想象中來得更快、更猛,但實際上事出有因,要通過電力價格的調節進行有效的調控,以后只考慮電源端建設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粗放的運營模式一去不復返了,要結合各省的電價政策進行精打細算了,人腦子算也不夠了,需要借助AI,借助像固德威WE平臺這樣的管家進行電力資產管理才可以。
最近三個月,綠電直連政策來了,零碳園區政策來了,政策是要和“136號文”配套來解讀的,本質都是在鼓勵源網荷儲智。
張福龍:“136號文”讓中國新能源政策從“規模導向”轉向“價值導向”。
“上網電價市場化”無疑對新能源產業進行了精準調控,產業需要深入探尋契合市場規律的新商業模式。而綠電直連政策解決的是就地消納的問題。
零碳產業園區解決的同樣是消納和脫碳的問題。通過對微電網標準規范體系的完善,推動“源網荷儲”一體化發展。
“源網荷儲”智能化協同運作,構成了零碳產業園區實現低碳轉型與可持續發展的核心路徑。
微電網標準規范體系的建設和完善,將有力的推動“源網荷儲智”一體化發展。
源網荷儲智的解決方案,能解決新能源消納的矛盾,讓新能源發電從“棄風棄光”到“高效利用”,進而推動新能源電力的市場化轉型,使其從“補貼依賴”走到“價值導向”。通過提升電力系統的靈活性,讓電網從“被動調節”變為“主動響應”。
源網荷儲智的創新空間的范圍囊括,從“單一功能”到“系統集成”功能融合與協同創新。需要從“試點探索”到“全國統一”的過程,進而實現規模擴張與標準統一。最后要從“項目投資”到“生態構建”,實現模式創新與價值共創。
03話題三:每一個主體都成為綠電產消者
王英歌:可再生能源尤其是光伏,本身就具有分散型、間歇性的特點。一塊太陽能電池板吸收太陽光也只有22%-24%左右,百分之七十幾的光都沒有轉換為電,所以,我們要盡可能地利用家庭、建筑、工廠、園區等等,找到有效的光伏應用空間,擴大光伏電源。
位于蘇州總部的固德威智慧能源大廈就是一個示范性的光電建筑,它獲得了中國綠建三星級評價,建筑綜合節能率超過52%,裝有BIPV、光伏車棚、陽光房等光伏系統,還有充電樁、熱泵等負荷以及儲能系統,大廈所用的20%電為自產的綠電,可再生能源綜合利用率超過36%。
固德威廣德零碳工廠占地面積11.8萬㎡,截止到2025年4月共建成光伏5.6MW分布式光伏、儲能5MWh,平均年發電量約530萬kWh,年節省649.8噸標準煤,減少2950噸二氧化碳的排放,2025年實現綠電占比50%。
可以暢想:未來每一個家庭,每一座建筑,每一個工廠,每一個園區,既是電力消費者,又是電力生產者,源網荷儲智,人人成為綠電產消者。
呂芳:我一個綠電產消的身體力行者,我的辦公場所,我的家、屋頂、儲能、陽臺、遮陽車棚都有光儲產品。我又是一個五蘊至深的人,對待美,不能湊合和將就。這也是我在全行業產品中,選擇了固德威“全家桶”的原因。
講光伏和用光伏不一樣,在臺風天氣看到屋頂沒有一點漏水,在晴好天氣看見發電量節節攀升,在手機上隨時看到光伏綠電的產消數據,定期收到售電進賬收益,那種“種太陽”的安心和樂趣,只有用過的人才懂。
張福龍:從零碳小屋到城市能源網絡,源網荷儲智的實踐正在回答一個根本性問題——能源轉型的本質不是替代一種能源,而是重構能源生產關系。
當每一個家庭、每一棟建筑、每一座工廠都成為能源網絡的“神經元”,中國不僅在探索一條技術可行、經濟合理的低碳路徑,更在定義未來能源體系的民主化范式——在這里,能源不再是自上而下的“商品”,而是自下而上的“公共品”,其分配與調度由千萬個“產消者”的集體智慧決定。這種范式,或許正是中國對全球能源治理的最大貢獻!
轉自:光伏頭條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