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幼兒不會言語,其哭聲成為與外界溝通的重要方式,卻常讓家長難以準確判斷背后原因。陜西財經職業技術學院的 學生團隊研發的嬰幼兒哭聲翻譯器,憑借創新技術與公益實踐,為育兒難題帶來新解法。
該項目由跨學科科研團隊歷時三年攻關完成,核心算法融合了聲紋識別、計算機視覺與行為分析技術,突破了傳統單一哭聲解析的局限性。研發團隊負責人袁泉介紹:“我們構建了包含數十萬條多模態數據的嬰童情緒數據庫,通過深度學習模型訓練,使系統對饑餓、困倦、疼痛等典型需求的識別準確率達94.7%。”。
目前,該翻譯器已在西安美好時光國際母嬰服務機構落地實施。在該機構,專業育嬰師通過翻譯器實時采集嬰幼兒哭聲數據,經系統分析后,將判斷結果及對應撫育建議同步至護理人員手機端,極大提高了照護效率與專業性。據機構反饋,使用該設備后,護理人員處理嬰幼兒突發狀況的響應速度提升了40%,家長對機構服務的滿意度提高至92%。
項目團隊始終秉持公益初心,除商業落地外,還與多家公益組織合作,開展“愛心育兒計劃”,將翻譯器捐贈給偏遠地區家庭與福利院,并配套提供線上線下育兒培訓。截至目前,已累計為西安市內153個家庭提供科學育兒支持,切實緩解了家長育兒焦慮。
從專利技術創新到實際場景應用,再到公益領域的拓展,嬰幼兒哭聲翻譯器項目以科技為筆,以公益為墨,持續書寫育兒服務新范式,為更多家庭帶來科學、便捷的育兒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