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見喜獅發起的“燎原- AI動畫聯盟行動計劃”,首次低調亮相第二十一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該計劃的誕生,旨在深度整合各方資源,充分借助人工智能技術的強大力量,推動動畫產業實現創新與發展的雙重突破,并精心籌備多個備受期待的動畫項目。
多元題材動畫項目,滿足多樣受眾需求
此次聯盟計劃籌備的改編動畫項目,題材豐富多樣。驚悚懸疑系列劇集《子不語》,情節扣人心弦;經典武俠懸疑系列電影《俠僧探案傳奇》,將武俠的豪情壯志與懸疑的燒腦推理完美融合;武俠科幻小說《天啟》,大膽設想架空世界的武俠與科技碰撞出的奇妙火花;社會主義科幻宇宙漫畫《中國2098》,以從未見過的科幻畫風讓中國網友倍感親切;高概念科幻漫畫《貓箱反轉》和都市治愈漫畫《今天也要快樂呀》,則分別以獨特的科幻設定和溫馨治愈的風格,滿足不同受眾群體對于奇幻與溫情的追求。這些項目憑借豐富多元的題材和精彩絕倫的故事設定,將吸引不同年齡層次的受眾關注。
專業力量助力,聯盟資源優勢凸顯
“燎原- AI動畫聯盟”匯聚了強大的專業力量。中國戲曲學院、廈門集美大學、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內蒙古動漫學會、內蒙古自治區人工智能學會、CG 模型網、始智AI、一伽(北京)影業有限公司等單位作為聯盟成員參與其中,為項目的推進提供了更廣泛的資源支持與專業保障。
專家經驗分享,AI賦能影視新范例
紀錄片《兩宋浮沉三百年》總導演梁達也積極參與其中,將分享寶貴的AI創作經驗。這部紀錄片入圍第十四屆“光影紀年”中國紀錄片學院獎,入選國家廣電總局“2024年第四季度優秀網絡視聽作品”,堪稱AI與影視融合的典范之作。它作為國內首次將XR虛擬現實技術應用于紀錄片創作領域,并大規模應用AI技術的作品。前期AI出圖5000多張,手繪動圖500張左右。真人演繹與AI、CG動畫高度融合,虛擬場景構建的視覺元素與現實場景要素無縫銜接,營造出深度沉浸的歷史敘事體驗。尤為值得一提的是,這種AI與影視雙向賦能的方式,有效地降低了同類型作品50%的制作成本,為影視行業的創新發展提供了新的方向。
生成式動態藝術作品《潮》主創何晶晶、謝繼武、黃恩琦、方茜茜等藝術家從經典文化中汲取靈感,打破傳統的觀念表達,采用生成式人工智能驅動藝術創新的智能創作方式,通過數據清洗,模型訓練,智能生成等學習創造了新《海錯圖》數字藝術風格,塑造了具有傳統文化與現代精神內涵表達融合的、藝術表現新形式作品。
展覽中,北疆智韻(BEIJIANG.ART)平臺也受到了觀眾的廣泛關注。北疆智韻平臺致力于基于區域文化與垂直領域人工智能生成結果的準確性提升,在北疆文化視覺語料庫的建設和智能生成輸出結果的豐富性和高質量得到了大家一致認可。作為一種區域文化數字搜集整理與人工智能創新融合應用,這種范式得到了專家學者的關注。
戰略布局明確:深耕江浙滬,輻射全球市場
見喜獅相關負責人表示,由見喜獅全球首創的“AI動漫新青年創造力公社”將以江浙滬為 "產業第一根據地",依托區域內雄厚的文化底蘊、良好的營商環境、完善的數字經濟基礎與高校人才儲備,積極搭建“產、學、研、用、金、服、展”七位一體的產業平臺。平臺立足文化和科技融合的背景,深化動漫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速AI技術與場景應用落地,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動畫產業集群。
“AI動漫新青年創造力公社”關注動漫藝術家及其作品的持續幸福感,公平公正的服務于動漫藝術家,不論性別、學歷、地域、身份、家境,只認才華,不認人。
江浙滬地區作為中國經濟最發達、文化底蘊最深厚、營商環境最好的地區之一,為動漫藝術家的發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從周莊、巴城這些水鄉的婉約到海派文化的多元,從歷史典故到民間傳說,從傳統的昆曲到與現代科技結合的數字光影入百戲,這些文化元素都為動畫作品增添了獨特的魅力和深度,使其在國內外市場上更具競爭力。
賀喜紛至沓來,行業期待聯盟發展
“燎原- AI動畫聯盟行動計劃”的發起,同時收獲了眾多業內人士和專家學者的祝賀。國際動畫協會中國分會副秘書長張馳、電視劇《三體》制片人鄧力維、電視劇《流光之城》制片人王小波、電視劇《老大的幸福》編劇宮凱波、馬六甲鄭和文化博物館執行館長李培峰及其它眾多行業精英紛紛發來祝賀視頻。他們的支持與期待,不僅是對聯盟的認可,更是對其在推動中國動畫產業發展道路上所肩負使命的期許。
“燎原- AI動畫聯盟行動計劃”,標志著動畫產業在人工智能技術應用領域邁出了堅實的關鍵一步。通過整合各方優勢資源,將為動畫項目的創作、制作和推廣提供全新的思路與方法。相信在各方力量的共同努力下,“燎原-AI動畫聯盟”必將推動中國動畫產業實現高質量發展,在世界動畫舞臺上綻放出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