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只能為一個標準而活嗎?”
“媽媽應該是怎樣的?”
”什么是好媽媽?”
長期以來,外界對于“媽媽”身份有諸多要求,潛移默化之下,許多女性不得不在成為媽媽后被迫變得小心翼翼,有的放棄原有的愛好,有的改變原有的生活方式,仿佛成為媽媽就意味著要與過去的自己告別。但如今新時代的媽媽們越發意識到“我是媽媽,也是自己”。
此次三八婦女節,在品牌十周年之際,袋鼠媽媽聯合中國婦女報推出了態度片《媽媽自有定義》,這則短片生動展示了不同身份、不同年齡的媽媽們在“自我”與“媽媽”兩重身份中尋找內心平衡并付諸實踐的過程。
短片一經發布,在各平臺上均收獲了無數好評,含括同步推出的品牌十周年感恩用戶短片,產品升級短片以及達人基于“媽媽自有定義”二次創作視頻內容在內,截至發稿前,不少觀看者紛紛在評論區留下了自己的感動與思考。
五大營銷組合拳,立體化呈現品牌態度與溫度
本次營銷,袋鼠媽媽以“媽媽自有定義”作為切入,通過發布主題態度片、感恩相伴十周年用戶側短片、產品升級短片、垂媒聯動、公益活動、KOL二創、地鐵海報等多種形式的營銷組合拳,品牌溫柔堅定且有力量地鼓勵著更多的媽媽活出自我。
聯合中國婦女報發布態度片《媽媽自有定義》,鼓勵媽媽不被定義
此次,袋鼠媽媽聯合中國婦女報深刻洞察了不同年齡、不同身份的媽媽群體在權衡“自我”與“媽媽”這兩重身份上所面臨的的困難沖突,以此來引發大眾的情感共鳴,鼓勵媽媽群體們去尋找自己內心的真實訴求,拒絕“本該如此的標準”,尋找“自我的定義”。
態度片中展現了50歲決定開車自駕踏上尋心之旅的蘇敏阿姨;31歲留在村里進行民族攝影的二胎媽媽波波;全職在家與孩子共同成長的三胎媽媽路兒;以及在愛好玩滑板與育兒之間都兼顧得很好的滑板媽媽June。
生活由無數或大或小的故事組成,媽媽們的故事也是其中不可略去的一部分,她們的故事先是被看見、被聆聽、被了解,接著才是“我重視”、“我支持”、“我理解”,化被動為主動,“她力量”展現的背后是無數女性有溫度的思考、勇氣與堅持,而袋鼠媽媽正肩負著自己的社會責任,主動捍衛這份溫暖與覺醒。
寶寶樹專題頁面,引導思考10年“媽媽”和“自我”的變化
在母嬰垂類社群寶寶樹中,袋鼠媽媽在愛幾月專題頁面植入了態度片《媽媽自有定義》,并發起話題活動#中國媽媽十年蛻變,引導大家去探討十年內自己或者身邊的媽媽朋友們的改變。話題一經發布,熱度迅速攀升至了熱議話題榜第三位,總閱讀量超34.8萬,共有5.4萬用戶參與了話題討論。
聯合多圈層博主,講述不一樣的媽媽故事
與此同時,袋鼠媽媽還聯動了多名KOL進行態度片核心理念的二次創作和深度的發聲互動,進一步強化各圈層各領域人群對袋鼠媽媽這一品牌的認知與認同。
通過多類型博主和自身故事分享的形式,將態度片的核心主題通過不同的創作者來再次傳播,拓寬可探討的話題范圍,讓更多人關注并支持媽媽群體做自己。
回歸用戶,與用戶進行深入的情感鏈接
而回歸到用戶,袋鼠媽媽發布了感恩相伴十周年的用戶側短片以及產品升級短片。
用戶側短片中處處涵蓋著溫暖和關愛,冰箱上貼著的B超照片、丈夫的細心照料與貼心陪伴以及產房外大家一次次緊張的深呼吸......從初見的喜悅到相守的感恩,袋鼠媽媽品牌一直在默默守護著每一份家庭,傳遞品牌的溫度。
十周年的感恩短片是情感觸達,產品升級則是行動。深研用戶需求必不可少,小麥補水系列作為品牌的主打明星產品,經過了幾年在產品體驗上的優化升級,5.0版本的小麥補水系列更是為不同膚質的媽媽提供了偏定制化的解決方案,切實滿足媽媽們對精準高效呵護肌膚的需求。
履行社會責任感,推出#守護媽媽公益計劃#
袋鼠媽媽攜手廣州市兒童婦女福利會開展了#守護媽媽公益計劃#,發起了“廣州市婦女兒童福利會袋鼠媽媽守護媽媽專項”活動第一期。通過傳態度、授知識、贈物資等形式來幫助媽媽們科學育兒。
線下活動不僅于此,袋鼠媽媽還以杭州市婦幼保健院、杭州婦產市科醫院為核心,開啟了品牌推廣的進一步輻射,同步廣州地鐵多條主干線進行了地鐵海報露出,以簡明的標語彰顯品牌態度,呼吁大眾沖破刻板印象的枷鎖,不給“媽媽”隨意下定義。
十年初心不變 傳遞美好 讓愛延續
早在2021年母親節前夕,袋鼠媽媽就發布過一則為準媽媽發聲的主題短片,傳遞品牌主張:活出精彩自我,人生不因孕期讓步!時隔兩年,這次袋鼠媽媽又再度深入探討了有關“自我”與“媽媽”兩重身份的話題。
從“活出精彩自我”到“尋找自我的定義”,是袋鼠媽媽更懂媽媽的詮釋。通過線上與線下多活動組合的方式,一方面通過短片來將態度傳遞清晰化,另一方面通過實際的公益活動來打出品牌溫暖有力的態度。
女性營銷,回歸真實用戶 更多要理解與包容
每年的營銷活動層出不窮,比起過往的快餐式、標語致敬式的營銷,當下越來越多品牌開始注重對用戶群體進行深入的需求洞察,并提供可落實的情緒價值。
袋鼠媽媽無疑也是因為深諳此理才會避免一味地歌頌偉大,比起倡導女性要獨立與堅強,女性更需要的是被理解與支持。只有回歸真實用戶,看見不同媽媽的模樣,明白每一個媽媽的不易,才能真正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