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文化就是守護未來——訪著名金絲楠木收藏家林建生

2022-11-22 10:56:35 來源:網易

打印 放大 縮小

在不同的人眼中,收藏有著不同的寓意。學者看到的是人類的進步階段,政治家看到的是現實的一面鏡子,文學家看到的是非虛構的一個個細節,經濟學家看到的是生產關系對社會的作用,哲學家則看到了一條條螺旋式盤旋的痕跡……作為活在此盛世的林建生,一位執著于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著名鑒藏家,他所理解的收藏,是可以直視可以觸摸可以感受的,它們是一個個實體,為歷史強悍地見證著。它們以看得見摸得著的形式有序地傳承著中華民族的文化,守衛它們,就是守衛我們中華民族的根。

歷史漸行漸遠,只剩下了背影。林建生卻說:“讓歷史活在當下,我是傳統文化的守望者。”這話并不語出驚人,卻像林建生這個人一樣,實在,真誠。守望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化,談何容易?正如筆者在寫本文的時候,企圖用五千余言還原林建生收藏十多年金絲楠木的酸甜苦辣,其實是難以做到的,林建生要用一座幾百方米的楠康行金絲楠木收藏館上百件藏品,還原中國的幾千年文化,也是困難的。正因為如此,在浩瀚博大的歷史面前,林建生時常感到作為個體的人是如何地渺小,在靜穆而渾厚的歷史面前,生命是如此的卑微。因此,傳承文化的前提,必然是要仰望歷史。

守,是不存半點私心的堅守,望,是不改初衷的仰望。歷史得以駐足。

一、金絲楠木的文化精神

在林建生的生命里,金絲楠木的意蘊是很豐富的也是很深的。它不僅僅是一種名貴樹種,也不僅僅是一種工藝,它是一種精神,一種文化的塑形。金絲楠木的身上,有著很多矛盾的東西,正因為有了這些矛盾,它才有著豐富的意義。它既堅硬又脆弱,它既凡又珍貴,它既粗礪又細膩,它既簡單又復雜……它就如一個人的生命一樣,充滿了各種因矛盾而生發的思考。在林建生的眼里,金絲楠木的形態是一種思考的形態,濃縮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時代的百折不撓的人文精神,也具體地反映著其科學藝術的進步和水,它不僅寄寓了個人的審美理想和價值觀念,同時也折射出社會歷史的文化特

林建生不愛金不愛銀,惟獨喜歡這生長幾百年甚至上千年的金絲楠木。樹木讓林建生想起古老的、我們內心那種與生俱來的東西,金絲楠木感召著林建生對傳統文化的崇敬之心。在他的收藏館里,人們能看到的最多也是各式各樣金絲楠木家具及其材料制成藝術品,參觀者可以從這些金絲楠木連成的歷史的隧道,穿越隋、唐、宋、元、明、清的皇宮,到新中國成立后逐步成為國家級保護的物種。也是從這些歷代對金絲楠的認識過程中,人們感受到了文明的進程。這一點,以林建生多年收藏專業的知識來看,一清二楚。從皇帝專用到官臣之家,從家具到棺材,從觀賞到實用,都與社會的物質發展水相同步。盡管,金絲楠木自古都是皇家文化的象征,被譽為“皇帝木”,其實用和日常,歷代都廣泛使用。但是,正因為其后來普及的民間,因此具有了代表意義,它從一個重要方面反映著社會的發展水??梢哉f,中國的文明發展,在金絲楠木生長、演變到鼎盛的這些階段,都可以得到取證。它的身上,反映著中國歲月蒼桑的歷史進程和時代特征,也在相當程度上反映著中國的技術發展水。金絲楠木的成長,也是社會的成熟,從最初的簡單的家具制作,到造型各異的工藝品,金絲楠木走過了從初級到高級、從單一到繁復、直至到達輝煌之藝術高峰的歷程。它留給人們的,不僅是每個年代各具特色的物件,還留下了我國勞動人民文明的步伐.留下了意蘊豐富的文化精神。

所以,林建生收藏各個時代的金絲楠木物件,其實就是等于守護我們華夏歷史的一件件證物,它向未來的人類證明,我們的祖先,就是這么一步一步走過來的。收藏金絲楠木就是收藏歷史的腳印。

如今,隨著人類物質精神文明的進步,人們的生活觀念也有所改變,金絲楠木的功能在當代有了很大的轉變,從實用轉向了更多的藝術,其文化意味比重占據了大多數,它又成為一個發達國家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標志。林建生對金絲楠木的珍視變成了一種守望。他身為一名普通的江門市民、一個略有成就的企業家,在未來的發展中,他立足于當下去呈現歷史,苦心尋找到一個妥善安放歷史、理解歷史的方式。他說,我建這個博物館,為了給當地增加一個既是古文化,又是新文化的亮點,這是我一個炎黃子孫的職責。將來,我主要精力會繼續放在金絲楠木文化的發揚光大。通過合適的載體,進一步廣泛宣傳金絲楠木所深含的文化元素。大家都知道,所以我將盡我的能力去挖掘、收藏更多的不同朝代的金絲楠木,為江門乃至全省的文化事業做一點事情。

熱愛金絲楠木、收藏、守護,以金絲楠木為鑒,林建生的生命也沾染了金絲楠木的質地,堅韌不拔,擁有頑強的生命力、擁有美、傳播美。他默默地與金絲楠木相伴,韜光養晦,將自己所思所得糅合在一起,,于是,脫變出一種凝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有生之年,默默守望歷史,這便是自己的生命意義所在。2017年8月5日,【江門日報】以大半個版的篇幅,以:“熱衷于收藏金絲楠木——林建生:癡迷生命之美”為題,介紹了他收藏中的故事,引起了讀者的關注。

二、鑒真藏珍

如今,楠康行博物館已經擁有了很優良的口碑。人們記下林建生這個名字的同時也記下了楠康行博物館,他的知名度除了在于它的館藏量豐富之外,還在于它精心的布展和編排。由于林建生本身就略通歷史,對傳統文化的研究也較深,所以,他對藏品的展覽,并不是簡單地進行分類整理,而是有意識地按照歷史沿革的時代脈絡劃分,精細編排,一個展品又一個展品,就像他所浸泡的一缸缸陳皮老酒一樣,都有著林建生自身對傳統文化的精心理解。人們透過這些有序的藏品,深刻感觸到林建生在弘揚中華民族文化上不遺余力,實在是用心良苦。博物館里的每一個細節,都能體現出他對文物的不僅僅只有熱忱的愛,更多的還是他個人獨到的思想。

可以說,林建生將博物館建成了一部歷史書,歷史在這里被輕輕翻閱,歷史同樣也給人以沉重的思考,在這里,人們思接古人,而走出門外,迎著高速公路的飛馳速度,人們不禁會想:“終于有那么一天,此刻也將成為歷史,可是,是否會有有心人,將現在的生活痕跡保存給未來的人類?”這么一想,人們便認識到了博物館的作用,也意識到了林建生對于未來的意義所在。所謂“以史為鑒,可知興替。”活在此刻的人,今日不知明日事,但是,他們卻有必要也必須知道昨日事。

著名的歷史學家楊奎松說過:“讀史求實。史料的挖掘并不等于歷史真相的浮出水面,需要有多種考證的角度,也需要歷史學家抱著懷疑的精神。” 林建生很贊同這種說法,從某個角度看,一個出色的鑒藏家,他就必須要有懷疑的精神,從不相信到相信,從懷疑到肯定,這個過程恰恰是符合科學的發展規律的,是理社會的前提。然而,當下的很多鑒藏家,往往缺少這種懷疑精神,人云亦云,甚至顛倒眾生。在這場真與假的鑒證辯論中,歷史是一位不在場的證人,需要依照自己的良心,鑒真藏珍,而不是見利忘義,口不對心。林建生便是這么一個心里有著無邊的質疑的鑒藏家,對任何一件文物,他都珍惜,但也心存遲疑。一有機會,他便會請權威的專家到自己的博物館來,讓他們為自己的那些藏品作鑒定,就算大部分已經經過鑒定,有了定論,他還是會那樣做。林建生經常邀請省內外的權威專家學者前來為自己的收藏作鑒定,還早在十年前,他就針対江門幾乎所有人不知金絲楠木為何物的實際情況,自己出資在江門五邑華僑博物館舉辦了:”首屆江門僑鄉金絲楠藝術珍品鑒賞會“,讓廣大市民零距離接觸、認識、欣賞金絲楠木。他這么做,是為了弘揚、傳承中華民族的藝術瑰寶,讓它們經得住時光和人們的目光的挑剔,它們每一件都代表著一種唯一。同時,在專家們鑒真求實的時候,更多的歷史細節也會隨之呈現,文物也會隨著這些歷史細節而魅力大增。

前一陣,“國學熱”的興起,使林建生很是高興了一下。無論很多專家對“國學熱”如何詬病,他們擔心和憂慮商業化、膚淺化的操作會使“國學”變味。那些打著“國學”的學術明星,四處宣講所謂的國學,其做法透著過度娛樂化、商業化的傾向,“國學”有被庸俗化的危險。但林建生卻有自己的看法。簡單說來,國人興起的那些“國學熱”其實并不能稱為“國學”,稱為“傳統文化熱”比較貼切。多年來的學,林建生深諳真正的“國學”不僅僅只是四書五經、詩詞曲賦、琴棋書畫以及民風民俗等相關知識,真正的“國學”是一門很深的學問,是需要潛心研究甚至常年坐冷板凳才能研究出結果,總結出其內在的精神,而不僅僅只是能熟讀幾本經書,拋幾個冷僻典故就能稱為“國學大師”是很狹隘的。而人們興起的“傳統文化熱”,林建生是很歡迎的,在現代化程度越來越高的當下,傳統文化早就面臨著斷代的危機,光靠像林建生這樣的少數人在守望,是遠遠不夠的。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專家有專家的程度,老百姓也有老百姓的程度,只要能喚起當代人對傳統文化的關注,無論深淺,都是一件好事情。

事實證明,也就是這幾年,乘著這股子熱潮,楠康行博物館的客流量大大增加了,來這里的參觀的人各個年齡階段的人都有,尤為多的是那些在今天已經成為社會的中堅力量的中年人,他們關注傳統文化,為傳統文化的傳承提出了各種有效的建議,不僅建議,還付諸了行動。

相比之下,林建生卻對期流行的那些所謂的“穿越劇”、“宮廷劇”感到很反感,它們為了收視率而胡編亂造,隨意篡改甚至扭曲歷史,實際上是在遮蔽歷史這是,制造歷史假象。這種流行,讓林建生感到很可怕,對歷史的捏造并且娛樂化,就是在消耗歷史,使歷史便得越來越淺薄,甚至失去尊嚴。林建生一貫認為,學歷史、使用歷史,必須以尊重為前提,尊重的基本標準就是——真實。唯有真實才信!有信才是藝術,無信就是游戲。而面對歷史,是來不得半點游戲精神的。藝術想象是求真的途徑。如果離開了求真的目標,把藝術想象變成隨心所欲地操縱歷史的手段,那么,就會形成對歷史的解構與顛覆,形成對歷史本身的傷害。穿越過后、娛樂過后、嬉笑過后,留下的將是一片狼藉。如果無中生有,節外生枝,遮蔽了歷史真實而制造了歷史假象,歷史真的就會離人類越來越遠了。那么,總有一天,人類必將要為這場消費歷史的盛宴而埋單,所付出的代價遠遠要比當下所獲利的要多得多。因此,林建生在很多場合下都表達了自己對這種現象的憂慮。時代需要這種講真話的人,需要這么清醒的人,若非如此,穿越了,歷史就真的回不來了。

鑒真的精神,是楠康行博物館夯實的地基,無此,它就是一座荒蕪的大廈而已;求真的執著,是林建生人生道路上的動力,無此,他就是一個庸的人。鑒真藏珍,林建生在這個時代仰望并守護著歷史,同時,也見證著進步和發展!

三、獻給未來的禮物

林建生說,他時常會感到孤單。因為守望的距離,是這個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他守望的,是已經遠離這個甚囂時代的一段段歷史,而他卻置身于一個飛速發展的盛世,耳邊是拍賣行一錘子又一錘子定音的聲響,眼中是拍買場上魚蝦混雜的高仿贗品,海量的信息蜂擁而至,人們為了生存而步履匆匆,為了追求更好的甚至奢華的生活而機關算盡……這些,林建生無法感受不到,他不是古人,盡管他有著一顆古樸的心,他并非從歷史穿越到今天的角色,他活在當下,卻要守望過去。因為他知道,一個發展的民族要時刻牢記自己的歷史,守望歷史才能傳承發揚中華文化,忠誠守護中華文明。

作為一名守望者,他的職責是與時代的潮流保持著適當的距離,守護生命的那些永恒的價值,關心人類精神生活的基本走向。他會感到與這個物欲的社會格格不入,他也會因為逆潮流而行走而感到步履艱難,他給世人一種遺世獨立甚至清高的形象,正因為這樣,林建生偶爾會有著逆時針的孤單的感覺??墒?,他并不害怕這種逆時針,他認為,人有的時候,是需要逆時針的。他記得有一天,自己到公園武,很奇怪地看到有一群老人正在“倒走”,以后退當前行。他覺得很有意思,便上前詢問何故?一位老人告訴他,“倒走”是一種健身的方式,因為人們從學步開始就只懂得向前走,向前沖,這種慣已經使人的骨骼肌肉形成了定勢,思維也成了定勢,“倒走”則可以使我們原來很少活動到的關節和肌肉動起來,使之得到鍛煉。再加上,因為“倒走”不在完全視覺范圍內,對人的衡能力、協調能力要求較高。老人的一席話,使林建生豁然開朗,重溫歷史,可不是一種精神上的“倒走”修煉嗎?在現代社會,那些一直深埋藏在我們血脈中的民族傳統,那些隱而難見傳統精神,已經很少被我們回顧感受到,重溫歷史,就是一次精神修煉,在人們視野范圍之外的遙遠的過去,人們偶爾地背對今天,面朝過去,與時代飛馳的速度作一次逆時針的行走,邊行走邊思考,再轉身時,必然會面對一個更寬闊更豐富的今天!歷史的價值,可不是就在這樣的一個轉身的姿勢中盡現嗎?

原來,這樣孤單的守望卻也是幸福的,他知道自己終將會給自己的子孫后代留下些難以計算的財富,這些財富非金錢所能換取,也非世俗的認定所能衡量。他最大的心愿就是—、楠康行會成為一間百年老博物館,成為一件珍貴的文物。這就是他獻給未來的一份禮物。

二、就這樣懷著自己的信念,幸福地守望著,他在等待,總有那么一天,他的周圍會有越來越多的同行者……

【郭 軍:廣東省文化傳播學會副會長、廣東省品牌研究會副會長】

關鍵詞:

責任編輯:ERM523

相關閱讀

亚洲精品欧美精品,亚洲人成在线影院,亚洲电影欧美电影有声小说,麻豆九一精品爱看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