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舊小區是物業管理、基層治理工作的重點、難點。
昨天,記者從拱墅區了解到,拱墅區238個老舊住宅小區全面引入專業化物業管理,全市率先完成無物業管理小區清零。
培育本土企業 引入外來企業
大關街道推動老舊小區專業物業全覆蓋
大關街道是拱墅區老舊小區數量最多、覆蓋密集最多的一個街道,共29個小區,其中28個小區均為老舊小區。因老舊小區普遍實行準物業管理,物業費收繳率不高,服務內容不全,逐漸形成了“物業失管、設施失養、房屋失修”的惡性循環。
大關街道三方辦負責人吳云天介紹,街道結合老舊小區改造,依托專業化物業“百姓大管家”,2020年7月就實現了全部老舊小區專業化物業全覆蓋。
據了解,大關街道通過培育2家本土企業,引進1家外來企業,推動老舊小區物業管理模式清零。
“每個老舊小區情況都不一樣,我們通過引進不通的物業管理模式來服務社區,比如一些回遷安置的小區,比如在德勝社區、翠玉社區,就引進了新南北物業。”吳云天說,兩個社區試行“以大帶小”組團聯營,新增17項事務性物業服務內容,實現“物業增量、社區減負”。
“這家物業公司對于回遷安置的管理把脈很準,物業服務中心增加了一個百姓小超市,所有產品可以送貨上門,尤其方便了一些老年人,價格也比外面要低不少,超市微利經營進行‘自我造血’。”吳云天說。
大關街道還培育本土企業優升生活服務有限公司,發揮旅館式管理特色,擴大服務范圍,推動南苑、香積兩個社區物業管理“破準變專”。同時,培育本土企業君尚物業管理有限公司,突出保潔服務優勢,在一年“先嘗后買”模式取得廣泛好評后,由其統籌東一、東二、西一、西二4個社區物業的“服務提升”。
這其實是一種“區域化大物業”模式的探索,大關街道通過南北中三大片區,對28個老舊小區全面實行物業服務,全域劃分物業服務片區,形成“組團”式物業聯營新格局。
除此之外,拱墅區引入“小區管家”模式、“舊改+物業”模式服務社區。其中,102個社區受惠居民達16.7萬人。
去年物業糾紛下降了40%
協商機制解決小區實際問題
近幾年,拱墅區通過多途徑推進長效管理,制定《小區管家服務管理規范標準》,完善全區物業績效激勵和考核辦法,對保潔(含街巷保潔、樓道保潔等)、綠化管養、小區綜合管理水平等方面進行考評。
同時,通過街道居民議事、社區紅茶議事等協商機制,解決小區實際問題。比如,潮鳴街道小天竺社區小區依托黨員包樓、黨群議事,順利解決了疫情防控、老舊小區改造、垃圾分類等多項民生“關鍵小事”。去年,拱墅區物業糾紛下降了40%。
依托“杭州市智慧物業監管服務平臺”“紅色三方在線”等平臺系統,完善老舊住宅小區基礎信息,鼓勵居民使用線上查詢、投票、報事報修等功能,通過數字賦能,加強對物業服務質量的監管。
近幾年,拱墅區積極探索物業費收取,逐步引導群眾形成“花錢買服務”意識,所有街道都實現了零的突破,全區平均收繳率達到70%以上。其中,拱宸橋街道、和睦街道已全域按0.56元/月/平方米收取,大關街道德勝新村收繳率達97%。
鼓勵物業“自我造血”,推出助老送餐、物流管理、居家維修等有償服務,形成物業、居民互惠共贏局面。比如湖墅街道開設24小時特約維修服務,石橋街道鼓勵物業服務企業參與全民核酸檢測,為物業增加營收來源,促進良性循環。
(通訊員 柳景春 記者 潘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