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準調研破難題:把“問題清單”轉為“幸福賬單”
針對“企業招工難”“重點群體就業慢”“產業帶動力不足”等民生痛點,平昌縣政協創新構建“三位一體”調研機制。委員化身“調查員”,深入企業車間、農業園區一線,精準收集用工需求與群眾訴求;部門聯動擔當“服務員”,系統梳理就業增收典型案例,為政策制定提供實踐樣本;企業主動成為“信息員”,實時報送崗位缺口數據,助力實現供需精準匹配。通過深入調研,共形成12條針對性建議,并推動建立起“群眾需求—政協建言—部門落實”的閉環工作機制。
靶向施策提質效:多維度筑牢就業“基本盤”
供需對接“搭橋梁”,激活市場主體。平昌縣政協聯合相關部門,組織開展“春風行動”“東西部勞務協作”等線上線下招聘活動16場,累計為縣內企業輸送員工1600余人,其中產業工人273人,完成年度目標的54.6%。同時,全面落實“直補快辦”政策,發放穩崗補貼、擴崗補助等共計202萬元,減征失業保險費1553.44萬元,穩定市場主體超200家,帶動縣域內1.3萬人實現就近就業。家住江口街道橋溝社區的35歲居民沈聰,因身體殘疾且需照顧侄子無法外出務工,家庭經濟壓力較大。如今,他在四川奧麗儂內衣有限公司找到了一份彈性工作制的工作,不僅實現了就近就業,每月還有3000多元的收入,極大緩解了生活困境。
重點群體“兜底線”,織密保障網絡。建立健全脫貧勞動力、返鄉農民工等重點群體動態監測機制,為其提供“1131”精準服務(即1次政策宣講、1次職業指導、3次崗位推薦、1次免費培訓)。開通9輛“春風送崗”專車,“點對點”輸送420名脫貧勞動力外出就業。開發城鄉公益性崗位3239個(較去年新增12個),安置就業困難群體3014人,實現零就業家庭動態清零。
創業扶持“強引擎”,釋放倍增效應。出臺創業擔保貸款政策,為192名返鄉創業者提供融資、培訓等“一站式”服務,帶動就業1350人次。發放創業補貼15萬元、擔保貸款2038.6萬元,完成率位居全市第一,精準為大學生、農民工等群體提供創業支持。
技能培訓“提能級”,賦能產業升級。緊扣鞋服紡織、肉牛養殖等產業發展需求,開展挖掘機操作、家政服務等補貼性培訓1527人次,覆蓋移民安置群眾、企業職工等群體。收集2400人次培訓意愿,量身定制“產業 + 技能”課程,助力勞動者實現“持證上崗”。
權益保障“守底線”:根治欠薪暖民心
整治拖欠農民工工資問題始終是平昌縣政協關注的重點工作。多次協同相關部門開展專項整治行動,累計受理欠薪投訴360起,為389名勞動者追發工資404.22萬元。創新推行“仲裁 + 調解”機制,勞動人事爭議調解成功率達56.25%,涉案金額290.96萬元,從源頭上有效化解用工矛盾。今年3月,縣人社局接到5名勞動者投訴,反映平昌縣龍發裝飾有限公司拖欠工資。相關股室工作人員兩次深入企業實地核查,經與公司法人溝通協調,成功為5名勞動者補發工資2.51萬元。
基層實踐“樹標桿”:公益性崗位提質增效
同州街道辦事處2024年共安置公益性崗位159個。自今年1月起,城鎮崗位補貼從每月1970元提高至2200元;自去年5月起,農村崗位補貼從每月300元提高至500元。這些崗位重點吸納“無法離鄉、無業可扶、就業困難”群體,幫助他們實現“家門口就業、可持續增收”。同州街道土橋社區低保戶魏青容便是典型受益者。她家中7口人,母親年事已高,丈夫身患直腸癌,自己也患有子宮癌,兩個兒子中,大兒子在外務工,二兒子還在讀大學,大兒媳在家照顧兩個孩子。家庭因大病和子女教育開支陷入困境,即便享受低保,經濟壓力依然沉重。2024年5月,社區通過公益性崗位安置,讓她擔任村道保潔員,每月增加800多元收入,切實改善了家庭生活狀況。
從調研問需到精準施策,從技能提升到權益守護,平昌縣政協以“繡花功夫”精心織密就業保障網絡,成功將民生“痛點”轉化為幸福“支點”,為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了源源不斷的強勁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