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遇見山野:「自然·足球」探路鄉村振興新模式

2025-07-23 15:13:18 來源:央視網

打印 放大 縮小
七月的巍山,青山如畫,古韻悠長。在這座擁有600年歷史、承載著89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云南古城,一場教育創新正在悄然發生——來自北京、上海、巍山當地及周邊希望小學的孩子,正在用自然材料建造一座特殊的”自然足球場”。他們協力平整土地,制作”種子球”修復生態,設計“奇特”的球門,用非遺文化創作足球周邊……

這是北京體育大學中國足球運動學院在云南巍山縣發起的“自然·足球”活動。一次關于足球的創新實驗,正在重新找回青少年足球應有的模樣。

回歸自然:探索足球教育的“野”路子

云鶴村位于巍山古城西北,東臨紅河源頭”九曲十八彎”,西靠大黑山,下轄阿朵村保存著明清時期傳統民居,已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承載著豐富的民俗文化與自然景觀。然而在現代化進程中,傳統村落也面臨文化流失的挑戰。

與此同時,千里之外的北京體育大學中國足球運動學院的師生們也在思考:如何讓中國青少年足球教育腳踏實地走出新意?

“青少年足球教育絕不僅僅是技術訓練,它也承載著塑造人格、傳承文化、回歸理性、促進交流的重要使命。”中國足球運動學院青少年發展中心負責人張老師道出了此次“自然·足球”鄉村振興項目的底層邏輯。學院師生投入了大量時間進行前期調研和方案設計,從項目理念到落地實踐,從賽事組織到文化融合……每一環節都體現出專業的學術思考和教育創新的前瞻視野。

當孩子逐漸習慣了標準化的人工球場、規整統一的訓練方式和成人化的功利主義時,“自然·足球”及時將他們“拉”回足球最原始的起點——土地和山野之間,重塑人與人聯結和協作的場景,實踐“兒童為兒童設計”的理念:他們不再被動接受標準化設施和流程,而是成為足球活動的創造者、協作者、守護者……

孩子們用當地文化特色“瓦貓”形象建造了兩個球門,一個可以將球踢到常規的大門框內,還能增加難度踢到球門上方瓦貓的小嘴里;另一個球門則是將少數民族特色運動“秋千”和“足球門”兩種功能合二為一,將球踢到門框上的小靶子和“小貓耳朵”上還能得到更高分數;用剩余木材“變廢為寶”制作訓練器材;協力平整球場土地;用非遺文化創作足球周邊……這一切僅用一天半就全部完成,給孩子釋放天性的場域,他們的創造力往往超出我們想象。

當活動臨近尾聲,他們將親手制作的“種子球”拋向球場周邊山坡——這是孩子饋贈山野的告別禮物。以足球的名義參與森林生態修復,根植土地不忘初心的儀式,將“自然·足球”的精神得到了美好升華。

“這種多元教育模式讓我們看到了中國足球的全新可能。”一位參與活動的家長說,“我們愿意為這樣的教育創新買單。”城市家庭的積極參與為鄉村振興帶來了新活力,講出了新故事,也為“自然·足球”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實踐基礎。

協同創新:串聯“政產學研”的強大合力

黨和國家關于“生態文明思想與實踐”相關政策指出,深化青少年生態文明教育創新實踐項目,需動員各類社會力量,在工作機制、政策支持、陣地建設等方面提供支撐。“自然·足球”正是這一理念的生動實踐,它讓“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這一中國式現代化特征創新的融入到“青少年足球教育”體系之中——這是體教融合的一次有益嘗試,是鄉村振興值得持續探索的一條創新之路。

在2024年,巍山縣政府就已將“青少年足球發展”納入本地《鄉村永續發展計劃》藍圖之中,使其成為鄉村振興生態重要的組成部分。“青少年足球教育事關國家未來,鄉村振興關乎民族復興。”巍山當地政府相關負責人在與中國足球運動學院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時鄭重表態,政府不僅在后續合作中會給予政策支持,更會在資源配置、安全保障、宣傳推廣等方面提供程序服務,充分體現政府支持的“最后一公里”。

對青少年足球事業的理性“認知”和回歸初心的“熱愛”,成為各合作方的共識和默契,它不僅是項目持續發展的內在動力,更是串聯高校、政府、社會及足球產業的神奇紐帶。

橋梁搭建:城鄉青少年足球的深度交融

當“村超”,“蘇超”等大眾體育賽事在中國大地如火如荼進行之時,具有鮮明本地文化特色的巍山縣也在積極推動青少年體育賽事的建設——這背后的邏輯顯而易見,當“自然·足球”項目在鄉村振興層面具備了“市場化”的基礎,能夠吸引更多城市家庭因足球和本地文化而來,那么也就有機會激活城鄉青少年之間體育交流的更多可能。

2025年7月“自然·足球”活動期間,巍山古城也迎來了一場特殊的足球盛會——首屆“足下生”巍””杯青少年足球邀請賽。來自北京、上海的城市隊伍與巍山本地及周邊希望小學的近百名小球員齊聚一堂,切磋球藝——這是巍山縣歷史上首次專業化青少年足球賽事,也是一次城鄉青少年足球文化的深度交融。

中國足球運動學院師生團隊負責本次賽事組織和管理;與當地基層教練、教師進行學術交流;對當地青少年體質狀況進行了全面調研……一系列務實、有序、高效、專業的工作方式,不僅展現出首都高校師生積極正向的風貌,更是激發了巍山本地及少數民族孩子開始踢球的興趣,刷新了城市家庭對青少年足球教育的認知,為巍山持續開展專業化、特色化、國際化的青少年足球賽事活動奠定了良好理論和實踐基礎。

“足球是世界語言,青少年足球更是連接不同地區、文化的橋梁。”中國足球運動學院團總支書記馬老師深有感觸,“我們要做的不僅是一次比賽,而是與巍山當地各方合作,共同探索一條可持續的青少年足球發展之路。”  未來展望:“體教融合”與“鄉村振興”的時代答卷

在全國大力推進體教融合的背景下,“自然·足球”項目為青少年足球發展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范式。它不是簡單的“足球+旅游”,而是將足球作為載體,融入生態文明教育、文化傳承教育、科技創新教育等多重內容,真正實現了素質教育的綜合性目標。

“文明其精神,野蠻其體魄”,是黨和國家領導多次強調體育對青少年全面發展的重要指示和殷切希望。“自然·足球”是對這一精神的積極響應——讓孩子們在山野間鍛煉體魄,在文化探索中滋養精神,在團隊合作中培養品格。

隨著項目影響力的不斷擴大,以及大眾對青少年教育認知的不斷提升,越來越多的地區開始關注這種體教融合新模式。可以預見,未來會有更多類似的項目在全國各地開花結果,為鄉村振興注入體育力量,為青少年成長開辟更廣闊的天地。

在巍山的青山綠水間,一粒粒足球夢想的種子正在發芽。當城市文明與鄉村智慧相遇,當現代理念與傳統文化交融,當專業訓練與自然教育結合,我們看到的不僅是足球運動的創新發展,更是教育事業的美好未來。這場從巍山開始的“自然·足球”實踐,正在為中國青少年體育教育探索出一條充滿希望的新路徑。

關鍵詞:

責任編輯:ERM523

相關閱讀

亚洲精品欧美精品,亚洲人成在线影院,亚洲电影欧美电影有声小说,麻豆九一精品爱看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