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創投數據服務商IT桔子發布《2022-2023年中國新經濟創業投資分析報告》。報告涵蓋了對中國新經濟創投市場創業、投資、并購、IPO 、募資等方面在2022年表現的洞察與解讀。
2022-2023年以來,創投領域發生了一些新變化。包括新材料和新能源兩大賽道在整體投資行情回調的情況下逆勢增長;國家隊在一級市場直投參與度從4%增至15%;頭部創投機構和地方政府引導基金合作愈發密切,如蘇州、合肥等強二線城市的國資依靠重點項目強勢崛起;2022年是近9年誕生獨角獸第二多的年份,其中實體經濟碾壓數字經濟等。
此外,還值得關注的是,中國企業開始去新加坡、瑞士等地上市,整個2022年,中國公司在各股市IPO募資額占比中,發生在瑞士和新加坡等地股市的IPO占比為2.09%(對應募資額為132.87億元),仍有超過86%(對應募資額5497.89億元)發生在A股,港股占比10.26%(對應募資額652.99億元),美股占比1.31%(對應募資額83.51億元)。整個2022年,赴美上市的公司,僅有包括亞朵、金太陽教育等在內的13家。
(相關資料圖)
市界觀察發現,從2017年至2021年,赴美上市公司數量分別為23家、37家、32家、34家、36家,募資額分別為36.85億美元、88.18億美元、34.4億美元、122.6億美元、123.41億美元。不管是募資額還是上市公司數,均創造了近6年來的低點。整個2022年,中國總計新增上市公司數量474家,平均每月有近40家公司上市。
而這源于2021年12月,美國證監會正式發布的一紙《外國公司問責法》實施細則,細則稱不符合細則的股票將進入退市程序。截至2022年5月15日,共有100只中概股被列入“初步識別名單”;另有40只中概股轉入2021財年度的“確定識別名單”。
其實,在整個2022年,不僅是赴美上市,赴港上市也遇冷了。再加上當時香港IPO市場發行也比較低迷。整個2022年一季度,港交所僅有15只新股上市,較2021年一季度下降超過五成。成交量也從2021年的日均1660億港元降至2022年日均的1430億港元。
在美證監會發布《外國公司問責法》后,中國證監會于2月發布新規,將互聯互通存托憑證業務適用范圍從英國拓展到瑞士、德國。7月8日,中瑞證券市場互聯互通存托憑證業務正式開通。當日,包括柯達制造、格林美、國軒高科和杉杉股份為代表的的4家A股公司,成為首批在瑞士證券交易所發行GDR的公司。位于蘇黎世的瑞交所是歐洲第三大證券交易所,也是全球首家采用全自動化交易、結算及交收系統的證券交易所。在其上市公司中,外國公司占比達25%。
整個2022年,除了柯達制造、格林美、國軒高科和杉杉股份外,還有包括樂普醫療、健康元、魚躍醫療、欣旺達等A股上市公司均已赴瑞士證券交易所上市。2023年以來,已有包括隆基綠能、新天綠能、先導智能、愛旭股份、康希諾等公司籌劃或申請瑞士證券交易所上市。
2023年一季度,德國法蘭克福交易所將迎來多家中國A股上市公司發行GDR。目前,中金公司、中信證券均已獲得法蘭克福交易所的會員資格和交易資格。
新加坡交易所作為亞洲僅次于東京證券交易所、香港證券交易所之外的第三大交易所,因規模、流動性等方面的劣勢,一直未成為中國企業境外上市的主流。但2022年5月,蔚來宣布赴新加坡上市,讓更多人對新交所有了更多認識。
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12月,新交所共有682家上市企業,總市值為6680億美元。截至蔚來赴新交所上市當日,新交所共有63只中國股票(含蔚來),包括陽光控股、仁恒置地、元邦地產,以及揚子江金融控股等。
若放眼A股板塊看,從2013年至2017年間,新增上市公司數量呈遞增態勢,從24家增至515家。但2018年受外部環境影響,國內投資和消費需求均趨緩,新增上市公司數量不足2017年一半。但自2019年注冊制改革等一系列重大措施的開展,新增上市公司數量再次從2019年的361家增至2021年的615家,2021年北交所的成立,使得全年A股募資額達7688億元的歷史新高。
北交所的成立,也讓2021年北京地區一級市場融資額出現近5年的首次增長。在2015年,北京地區一級市場融資額達3650億后,一路降至2020年的1292億元的低點。但2022年,北京地區一級市場融資額繼續降至856億元,將榜首讓予上海。同時,在硬科技崛起的當下,擁有強大半導體/電子產業鏈基礎的深圳,正不斷縮小與京滬的差距。
若以公司看,整個2022年能拿到百億元融資的公司僅有5家(2021年有9家),分別是螞蟻消金、華融湘江銀行(現已更名為湖南銀行)、廣汽埃安、奇瑞控股、豪華電動汽車品牌BeyonCa賓理。前兩家是金融企業,后3家都是汽車/電動汽車整車制造商。而2021年很火的人工智能和醫療這兩大賽道,在2022年并沒有誕生百億元融資項目,新能源雖然延續了火熱行情,但巨額融資項目從新能源生產廠商轉移到了新能源汽車整車品牌。
過去十年,中國一級市場經歷了高峰期后逐漸進入了相對理性狀態,整體投資交易量下降一個臺階。但一級市場國資參與的直投事件逐漸呈正增長趨勢。滲透率從2014年4%提升至2020年以后的10%以上。2022年,國資參與率更是明顯提升至15%。頭部機構與地方政府的引導基金開始有了更深入的合作,如IDG零碳基金和江蘇省常州市、達晨創投和江蘇省蘇州市、深石與海南省、盈科與湖北省天門市、高瓴和南京市建鄴區的合作等。同時,蘇州、合肥等二線城市的國資也強勢崛起。截至2022年,蘇州整合全市國有創投資源,設立注冊資本180億元、管理基金規模超1400億元的蘇州創新投資集團,同時引入了總規模158億元的國家工業母機產業投資基金,全市基金管理總規模超8000億元、數量超2400只。
從投資熱度看,近十年來,醫療、硬科技領域一級市場融資交易在整體中的占比從2013年的9%、7%左右,提升至2022年的22%、28%左右。從走勢看,這兩大大賽道是比較長期的趨勢。資本加持下,2022年誕生了82家獨角獸公司,僅次于2021年的98家。
(作者| 朱全紅,編輯| 劉肖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