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著顏值經濟的東風,醫美可謂當下最為火熱的賽道之一。然而在“美麗產業”蓬勃發展的同時,行業亂象也隨之而來。
以醫美機構數量在全市排行第一的上城區為例,這里醫療美容資源豐富,共有130余家各類醫美機構。而另一個數據是,今年以來,該區巡查醫美機構505家次,立案查處133起,罰沒款金額490萬余元,同時吊銷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4家,責令暫停執業的醫護人員15名。
“我們通過專項整治發現,上城區的醫美機構違法行為主要集中在醫療美容行業里面非醫師開展醫療美容活動、非主診醫師單獨開展醫療美容活動,以及有些醫療機構超范圍開展醫療美容,還有不書寫病歷或者病歷書寫不規范等問題上。”上城區衛生健康綜合行政執法隊副隊長童偉宏介紹,另外,引發的醫療美容糾紛也一直“居高不下”,部門調查處理多在事后,源頭監管診療行為、預防糾紛手段比較缺乏。
他坦言,作為政府監管,原來的老傳統是進行點對點、面對面的檢查,但畢竟事多人少,效率太低。
醫美行業監管該如何實現破局?
最近,聚焦醫療美容行業存在的違規診療等問題,上城正式在醫療美容機構上線一套視頻圖像智能分析監控項目。該項目主要通過在醫美機構的重點部位安裝在線監控,比如在手術室門上安裝人臉識別門禁一體機,同時開發智能分析、風險預警功能,解決醫療美容機構非醫師開展醫療美容手術等過程性監管難題。
昨天記者在位于錢江新城的盛美嘉合醫療美容機構看到,該機構的手術室門口已設置了一套在線監控系統,包含門禁與監控設備。護士長徐璐璐在門前刷臉認證后,手術室的門會自動打開。“進手術室的醫護人員,系統會自動識別,只有在醫生和護士庫里的人員才能認證通過。”
其次系統也可以記錄和智能分析,即通過分析“醫生在什么時間進的手術室”“都有哪些醫護人員進了手術室”等信息,來監控醫務人員的行為操作是否規范。
童偉宏舉了個例子,比如當醫療機構的手術室在進行手術,但系統通過識別,發現當天沒有主診醫師進出的記錄,那么系統就會判別醫療行為存在不合法合規,并自動發預警給后臺。同樣,如果手術室里只有一個麻醉師,但當天同時開展了三臺全麻手術,“這說明不是每臺全麻手術都配備了麻醉師,同樣屬于不規范操作。”
童偉宏表示,他們可以通過系統分析醫生在某段時間內的行動軌跡來獲取數據,以便后續溯源,并有效規范源頭監管診療行為。
據悉,系統會按照預先設置的風險規則自動研判并發出紅、黃、藍三色預警信息,其中藍色和黃色預警信息會分別推送給機構的主管和法定代表人自查自糾,紅色信息會直接推送給執法隊相關科室執法人員進行現場核查,當發現違法違規行為后,將按照相關法律法規對該機構進行查處。
開啟醫美數字化監管,對進一步實施醫美規范建設的督導工作起到了積極的作用。盛美嘉合醫療美容機構負責人張院長是這一創新舉措的堅定支持者。“可以讓我們醫美機構提升到更高的專業水準,當這個行業會越來越規范,老百姓在求美變美的路上才會更加安心、更加放心。”
據介紹,今年12月底前,這套視頻圖像智能分析監控項目將在上城全區鋪開。
(記者 李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