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2010-2015年市場自發去產能,疊加2016年以來供給側改革和環保督查,中國產能周期觸底,產能出清充分,傳統行業產能投資持續低增長,規上工業企業產能利用率回升至78%,資產負債率從58%降至55%,制造業投資增長4%左右持續筑底。
新周期的核心是:產能周期的第三個階段,產能出清、行業集中度提升、剩者為王、企業盈利改善、銀行不良率下降、資產負債表修復、為新一輪產能擴張蓄積能量。
2
2016、2017年服務業占GDP比重已超過一半,達到51.6%;消費增速長期保持在10%左右,已超過固定資產投資增速;人均GDP已8800多美元,從住行向服務消費升級,買健康快樂和不油膩的品質美好生活;移動互聯網經濟和新消費爆發式增長;13.9億人口的龐大市場與規模效應;一二三四五(5.910,-0.10,-1.66%)六線城市的梯度效應。
3
在鋼鐵、有色、建材、化工等行業低增長的同時,新能源汽車、工業機器人(18.940,-0.17,-0.89%)、旅游消費、電影票房收入、移動支付等快速增長。移動互聯網經濟爆發式增長,1-2月全國網上零售額同比增長37.3%,增速比2017年全年加快5.1個百分點。
4
由于合意庫存水平低,2016-2017年2季度的此輪補庫周期力度淺、時間短,未來去庫周期對經濟的拖累較弱。
5
2012年以來美國新周期復蘇,2016年下半年以來歐洲經濟新周期復蘇,2016-2018年中國經濟L型觸底。這一輪美歐經濟復蘇有它自身的邏輯,主因是資產負債表修復比較健康,具備可持續性。
6
2016年以來,公共政策部門不僅找到了中國經濟問題的癥結、正確的解決方案,更重要的是具備了堅決的執行力。隨著去產能、去庫存取得階段性成效,政策重心開始著手解決去杠桿、降成本和補短板,2018年兩會已經傳遞出清晰的政策信號。經濟增速目標已經淡化,M2也不再提,穩健的貨幣政策搭配積極的財政政策,“一一五三”經濟政策頂層設計日漸清晰,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精準扶貧、污染防治三大攻堅戰已經開打,建設制造業強國和創新型國家,房產稅正在立法,個人所得稅將提高起征點增加抵扣,圍繞加強黨的全面領導、推動高質量發展調整優化機構職能,金融監管體制重點加強宏觀審慎和監管協調,“獨角獸”也要回A股了。
當前世界經濟主要形勢是新周期復蘇和金融周期收緊。
與此同時,我們也要客觀地看到,2018年還有一些向下的力量,比如財政清理整頓拖累基建、金融監管加強影子銀行縮表、房地產調控銷售下滑、MINI去庫存周期等。
與重回衰退的過度悲觀論和馬上復蘇的過度樂觀論不同,我們判斷2018年中國經濟還將經歷一年的L型筑底期和調整期,2019年有望突破L型的一橫向上開啟新周期:
因此,新一輪增長周期、新一輪高質量發展周期、新中速增長平臺、新興經濟周期。
隨著中國經濟初露企穩苗頭,供給側改革紅利剛開始釋放,近期市場上也開始出現一些過于樂觀的觀點。我們認為,要客觀清醒地認識現實,改革的任務仍任重道遠。今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最好的紀念以更大決心和力度推動新一輪改革開放,展現新時代、新氣象,開啟新周期。比總結“中國做對了什么”更重要的是,“中國還需要做什么?”
1-2月數據主要呈以下特點:工業生產超預期,出口和新經濟帶動明顯;固定資產投資回升,一產受鄉村振興和農業供改提振,三產中美好生活領域高增,民間投資回暖;補庫存和租賃房建設推動地產投資超預期,棚改拉動三四線地產銷售;制造業投資筑底,結構優化,中高端制造高增,低端制造低增;基建投資仍有慣性支撐,財政整頓、赤字率下調和金融收緊將拖累基建回落;消費平穩回升,移動互聯網經濟爆發,美好生活消費升級;世界經濟新周期,出口持續復蘇;PMI略降但延續景氣,主要受環保限產和春節錯位的影響;豬周期和核心通脹推動中期CPI溫和上升;信貸上升社融下降,金融去杠桿表外回表。
對于大類資產而言,在經濟L型筑底調整背景下,股市結構性機會,債市交易性機會、配置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