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7日,東吳基金阿爾法靈活配置混合型證券投資基金(以下簡稱東吳阿爾法)在半年報中稱,報告期內東吳基金收到證監會上海證監局發出的《關于對東吳基金管理有限公司采取責令改正措施的決定》,責令公司進行整改,并對公司相關責任人采取出具警示函措施。
東吳基金的母公司東吳證券半年報顯示,6月3日,上海證監局向東吳基金下發行政監管措施決定書,指出東吳基金“在業務開展中未建立控制嚴密、運行高效的內部監控體系,未遵循基金份額持有人利益優先原則,辦理相關基金份額的申購、贖回業務。決定責令東吳基金進行為期六個月的整改,整改期間暫停受理及審查東吳基金公募基金產品募集申請。”
以上行政監管措施決定書顯示東吳基金在內部監控體系和申購、贖回業務上出現了問題。
而在一年前的2018年6月,上海證監局向東吳基金還下發過一次行政監管措施決定書。指出東吳基金:
“一是在東吳阿爾法靈活配置混合型基金的投資管理中,投資決策缺乏充分依據,受到其他機構的干預,未獨立、客觀履行管理人職責。
二是存在從業人員與他人聯合擔任多只基金的基金經理,但其未實際履行基金經理職責、不參與相關基金投資管理的情況,決定責令東吳基金進行為期六個月的整改,整改期間暫停受理東吳基金公募基金產品注冊申請。”
2018年的那次處罰背后,有一個奇葩事件:據市場觀察,東吳阿爾法和金元順安基金旗下的金元順安新經濟主題、長安基金旗下的長安產業精選,這三支基金產品的長期重倉股及持股比例,接近百分之百雷同,而且規模都是1.42億元左右。此三支基金收益也接近,2018年大跌行情前后每天的凈值表現也一樣。
而三支基金的背后,均有一家機構投資者,持有的基金份額比例均超過了50%。
事后,上海證監局2018年6月下發的行政監管措施決定書稱,東吳阿爾法的“投資決策缺乏充分依據,受到其他機構的干預,未獨立、客觀履行管理人職責”,加上另外基金經理未實際履行基金經理職責,也就是說,東吳阿爾法這樣一支公募基金,在2018年前后是一個基金經理不實際履責、由東吳基金之外的“其它機構”左右投資決策的產品。
以上處罰也部分解釋了三支基金產品持倉雷同的原因。普通投資人看似認購了東吳阿爾法這樣一個公募產品、實則是借了東吳基金產品牌照炒股的某神秘機構在配資操盤,還省去了通道費用和備案程序。
三支基金同步的問題在2018年初被揭露出來后,東吳阿爾法就換了基金經理,投資總監程濤直接擔任基金經理,原來的兩位基金經理離職。另外在程濤管理基金前后同時做了股票大調倉,東吳阿爾法的重倉股由電器股轉為藍籌股。
今年以來,東吳阿爾法的區間回報率為30.72%,在同類基金中排名算優秀。但是該基金的初始規模達7.77億元,在2018年初被發現3只基金持股同步的時候規模為1.42億元左右。截至2019年6月30日的最新規模是0.87億元,這等于是在業績良好的情況下遭遇了巨額贖回,背后是否仍與上述神秘機構有關?
最新的上海證監局處罰則指出:東吳基金:“未遵循基金份額持有人利益優先原則,辦理相關基金份額的申購、贖回業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