擊破“酸堿”騙局 重塑健康觀念(七彩絮語)
新華社發
日前,風靡已久的“酸堿體質理論”騙局被揭穿,其炮制者羅伯特·歐陽被美國法庭宣判有罪,并被課以上億美元的重罰。羅伯特·歐陽當庭承認,所謂“酸堿體質理論”,是他為了騙錢編織的騙局。
輿論一出,不少人驚呼:原來篤信了多年的“酸堿體質”竟然是個偽命題!
其實,具備一定科學常識的公眾冷靜分析就能發現,“酸堿體質”雖然煞有介事,但連一篇像樣的科學文獻和最簡單的科學研究都沒有。真正的科學研究發現,人體每時每刻都在進行新陳代謝,有一套強大、有效的調節系統,使人體的PH值保持基本穩定,只會在一個很小的范圍內波動。食用任何食物都不會過多影響血液的PH值,就算是喝醋也不會讓體質變成“酸性”。
然而,就是一套聽上去煞有介事但非常不嚴謹的酸堿理論,讓許多人甚至是重病患者選擇了相信,并接受該理論提供的“另類療法”,失去了正規治療的機會,導致耽誤病情、造成嚴重后果。
其實,類似的健康類騙局還有很多。比如流傳甚廣的“吃黑巧克力能減肥”,也是一條徹頭徹尾的謠言。它的出爐緣于一位學者和兩位德國記者的“假新聞”實驗,而整個謠言制作和傳播過程僅花費了3000歐元。比如接種疫苗反而更容易生病,長期接觸手機、微波爐、通訊基站的電磁輻射會致癌,喝點紅酒能軟化心血管……這些早已被證偽的健康謠言仍不時出現,令人難辨真假。
如今,人們越來越重視健康和養生,各種各樣的健康秘方、養生理論不絕于耳。要想撥云見日、分辨真假,關鍵一招就是要提升自己的科學素養,少交“智商稅”??茖W是嚴謹的,商家兜售的產品或理論是否符合常識、是否夸大其詞、背后有無科學數據支撐等,都需要一一厘清。健康養生,光動心還不行,必須要動動腦;有態度,更要有知識。
當然,健康素養的養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專業機構和媒體在其中也扮演著重要角色,要向公眾及時、科學地傳遞正確的健康知識。健康謠言及坑人的保健產品之所以讓不少人屢屢中招,就是因為其抓準了大眾心理以及健康訴求,以健康的外衣包裹假冒偽劣產品。權威機構和媒體應當承擔社會責任,及時發布易懂的、可信賴的信息,“止損”效果不會差。
人人重視健康的新時代,正是社會各界攜手樹立大眾科學健康觀念的大好時機,這也是建設健康中國的應有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