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股不同權咨詢總結今揭盅 與大灣區互補港生科業突圍

2018-04-24 11:20:31 來源: 北京日報

打印 放大 縮小

聯交所放寬生物科技公司上市門檻,綜合市場資料,最少9家、總估值達1,656億元的生科公司將搶閘掛牌,為本港上市公司結構譜寫新篇章。

業界指香港的融資力及資訊自由是最大賣點,能否與粵港澳大灣區發展互補,則是本港生科界擴大發展領域的關鍵。

同股不同權咨詢總結今揭盅

港交所(00388)將于今日公布擴闊上市制度的咨詢總結,據悉將會一并交代新經濟定義指引,至于協助上市委員會審批的生物科技專家小組成員則于稍后數日內公布。據聯交所咨詢文件,生物科技泛指運用科學及技術制造的商業產品,并用于醫療或其他生物領域。

今年來已有最少9家生物科技公司曾透露有意在港上市,以估值70億美元(約550億港元)的Moderna Therapeutics規模較大,公司在最新一輪融資吸引紅杉資本及阿布扎比投資局投資。從事干細胞研究的PrimeGen Biotech,更向本報披露在港上市的部署。

與大灣區互補港生科業突圍

“相信無投資者會質疑香港的融資能力,香港也有背靠中國的優勢,尤其內地愈來愈多創新藥研發,相信內地和香港在行業發展上會有更多合作。”德勤中國全國上市業務組聯席合伙人歐振興指,以往生科公司側重于美國上市,去年就有逾20家,若香港成功吸引相關企業進駐,必能推動本港創新科技進展。

他補充,本港生物科技發展局限于專才提拔及基建配套,由臨床試驗到商業化耗時或超過10年,單靠香港自身未必能突圍而出。若日后以大灣區作出發點,互補區內研發配套、高等學府及人口規模,從而組織更具效益的市場,快則7至10年便能收窄美國同業的步伐。

摩通:港掛牌“小魚缸中大魚”

摩根大通香港環球投資銀行部董事總經理劉伯偉表示,除了大中華生科公司,連美國公司也有興趣在港上市,“在美國市場上市只是1,000間中的1間,在港上市就是‘小魚缸中的大魚’。”首批上市公司更可獲較多關注,吸引不同類型投資者。

但他提醒,合資格上市的生物科技公司數以百計,生物科技公司高增長有潛力,同時有一定風險。投行需要“揀刁做”以考慮市場的接受能力,特別留意生科公司的技術獨特性、市場潛力及商業化發展。

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回應本報查詢時指,新興及創新產業公司的上市制度可進一步提升上市平臺對生物科技公司等發行人的吸引力,加強香港相對于全球其他主要上市地的整體競爭力。政府會致力把香港發展成更深更廣的融資平臺,會在充分保障投資者利益的前提下適時檢討上市事宜,保持香港市場的競爭優勢和質素。

聯交所落實容許未有收益或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在港上市,但市值不得少于15億元,市場料最快今年第三季就會有首批生科公司在港股市場亮相。

責任編輯:ERM523

亚洲精品欧美精品,亚洲人成在线影院,亚洲电影欧美电影有声小说,麻豆九一精品爱看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