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開“90后”趙爽的微信朋友圈,猶如在重慶的老建筑中游歷了一番。重慶老橋、牌坊、老街巷、古鎮……作為一名文物保護志愿者,他樂于將每一次掃街尋訪進行記錄并分享。
山城重慶,獨特的巴國遺風、移民風俗及抗戰文化,為城市留下了眾多不同風格的建筑和街區。2012年,一批熱愛重慶歷史文化的人士,自發組織起該市唯一一家文物保護志愿者民間組織“重慶文物保護志愿者服務隊”,旨在以民間的力量探尋歷史遺跡,通過呼吁保護,喚起社會各界對本土文化和文物的熱愛與重視。至今,他們舉辦掃街尋訪活動近300次,參與者達數萬人。
“重慶有很多‘好耍’的街巷。一條爬坡上坎的巷子,可以串起寺廟、教堂、領事館、醫院和吊腳樓,各種房子各種人,總是能遇到新奇的事情。”51歲的重慶市文物保護志愿者服務隊秘書長吳元兵是土生土長的重慶人??粗?ldquo;這些年,老街少了、變了,城市記憶模糊了”,他從“拆舊房子的房地產商”轉型為“保護舊房子的志愿者”。
2017年5月,重慶市規劃局為該市第一批優秀歷史建筑授牌,176處上榜建筑中,有6個是重慶文物保護志愿者服務隊直接“選送”的。“慈云寺重慶茶廠建筑群、江濯水煙房錢莊、南岸黃家巷中央電影制片廠……”吳元兵細數著團隊“成績單”,感到“鄉愁,正被慢慢找回”。
圖為重慶文物保護志愿者服務隊在掃街途中。受訪者供圖
掃街,是志愿者們尋訪歷史建筑的主要手段,也是維系隊伍活力的方式。重慶夏季氣溫常保持在40余攝氏度,志愿者們仍會三五成群,外出探訪。
“高溫、老房、汗水、前進”,是8月18日趙爽掃街的記錄。談及成為志愿者的初衷,他回憶道,“多年前,我在熙熙攘攘的街道上,一邊發著新樓盤的傳單,一邊看著幾百米開外,一棟老建筑在推土機下轟然倒塌。我看了想哭,下決心要為老建筑做點什么。”
“除了尋訪老建筑,傳播其背后的歷史文化也很重要。”為此,趙爽自學攝影與設計,走街串巷拍下重慶老建筑,并把它們的新舊對比印成明信片。通過現場售賣及網店銷售,明信片銷量現在已達10萬張,他說,“沒想到老建筑如此受歡迎,特別是外地游客,好多都是全套購買。”
自籌資金、自尋線路、奔走呼吁。重慶城鄉建設與發展研究會會長何智亞認為,5年來,重慶文物保護志愿者隊伍不斷擴大,已經成為重慶文物保護、文化傳承一支不容小覷的民間力量。
“我們期待通過志愿者的參與,影響更多的人,一起去探尋山城歷史。用對歷史的敬畏之心,提升保護意識。”吳元兵認為,“全社會多一些保護意識、主動作為,就能為子孫后代多留住幾分鄉愁。”
“下一步,我們將加強‘造血’功能,同時加強與政府間的合作。”重慶市文物保護志愿者服務隊總干事管海嚴透露,目前,該服務隊眾編眾籌的《重慶歷史文化遺址路書》即將出版發行,書中整理出了服務隊走過的30條掃街路線,并展現了路線中的文物點、旅游資源和口述故事。“我們期待書本早日進課堂、進社區。由文物保護志愿者們帶領大家重新探訪山城街巷,感知重慶3000多年的歷史遺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