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志成城御外辱——大后方民眾抗日救亡掠影展》1日在重慶紅巖革命紀念館開展。此次展出圖片主要來源于從臺灣征集到的、抗戰時期國民黨中央通訊社拍攝的照片,大多照片系首次在大陸亮相。
此次展覽由重慶紅巖聯線文化發展管理中心主辦,從臺灣征集的數萬張照片中,挑選出百余張抗戰大后方各界民眾參與抗日救亡運動的歷史照片,以及26件文物,再現了抗戰時期大后方各界民眾,及部分海外華人的抗日救亡活動場景。展出時間持續3個月。
據該展覽策展人王浩介紹,掠影展展出照片230張,分為獻金救國匹夫責、捐款購機保家國、慰勞將士感天地、文化激發愛國情、筆桿抗戰急先鋒、以身許國保家園和海外赤子中國心等7個部分,以26個歷史故事形成260米的展線,采取一張或一組照片配一個歷史故事的方法。通過挖掘照片背后的歷史故事,最大限度地展示照片的內涵與外延。
圖為市民參觀展覽?!$娦?攝
在獻金救國匹夫責部分,不僅記錄了時任國民政府第五戰區司令官李宗仁的夫人郭德潔參與捐款,還記錄了普通民眾黃澤盛捐獻大刀的情景。他在獻金臺上捐獻38把大刀時說,他沒有別的東西,也沒有錢,捐上幾把大刀給前線戰士。
一張拍攝于1942年4月4日的照片,記錄了位于重慶的“陪都跳傘塔”落成開幕典禮的畫面。這座專門用來訓練國民跳傘技術的跳傘塔,寄托了當時中國建立強大空軍的期望。
在海外赤子中國心板塊,包括陳嘉庚、莊西言等華僑,組織救亡團體、捐款捐物、回國投資的場景被一一展現。而一張日本軍機轟炸后,重慶人民在廢墟殘垣上書寫標語“愈炸愈強”的照片,則反映了當時國民不屈不撓的抗戰精神。
王浩稱,抗戰時期,身處大后方的各界民眾,從城市到農村,從上層社會到勞苦大眾,地不分天南地北,人不分男女老少,都積極參加各種抗日救亡運動,同仇敵愾、共赴國難,以巨大的民族犧牲,為中國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作出了不可磨滅的歷史貢獻。這些千千萬萬沒有名字的普通人同樣值得緬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