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懲“碰瓷”行為 面對所謂的“弱勢”違法者時不再畏首畏尾

2020-10-21 15:30:25 來源:經濟參考報

打印 放大 縮小

公安部14日在京召開新聞發布會,通報了《關于依法辦理“碰瓷”違法犯罪案件的指導意見》有關情況。公安部法制局副局長李文勝介紹,這是一部專門指導辦理“碰瓷”違法犯罪案件的規范性文件,第一次對“碰瓷”行為作出了準確定義,即指行為人通過故意制造或者編造其被害假象,采取詐騙、敲詐勒索等方式非法索取財物的行為。同時明確規定對“碰瓷”行為應根據其具體情節按照詐騙罪、敲詐勒索罪、搶劫罪、搶奪罪等犯罪予以處罰,尚不構成犯罪但構成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依法給予治安管理處罰。

通常而言,人們與他人發生糾紛后,應通過正當的訴訟途徑解決糾紛,或者與對方自行協商解決,或者由執法機關介入調查、調解。但是,“碰瓷”行為則突破了糾紛的正常解決規則。其一,“碰瓷”者并不是真的與對方發生了糾紛,而是刻意制造糾紛和事故,成為不真正的被害人。其二,“碰瓷”者在糾紛發生后未必真的希望執法機關介入,而是以報警為威脅,要求對方私了。

現實中,被“碰瓷”者往往也不愿報警處理,而是花錢消災。主要在于,之所以被“碰瓷”可能是因為存在道德瑕疵或者違法行為。譬如,行為人醉駕或者闖紅燈后,被他人刻意“碰瓷”,此時,如果選擇報警處理,行為人可能受到更重的處罰,如果選擇私了,雖然損失了財物,反倒可能逃脫處罰。還有一種情形是,行為人雖然沒有違法行為,但擔心報警處理后遭遇更多麻煩,選擇給“碰瓷”者少數財物以息事寧人。

此外,由于這些“碰瓷”者的違法情節不是很嚴重,執法機關也不愿介入處理,或者“碰瓷”者屬于老幼病殘的弱勢群體,讓執法人員感到棘手,無法處理。正是這一現狀,讓“碰瓷”者成了無人敢惹,執法機關沒有辦法,被訛詐者賠錢消災的牛二式的無賴。在這些“碰瓷”者身上,道德和廉恥更不存在,只要能夠訛詐到錢財,什么下作、無恥的手段都可以用上,這讓遭遇“碰瓷”的人感到無助和失望。

以法律名義向“碰瓷”說不,是對原有和稀泥式執法的否定,也是對牛二式人物說不。這需要執法機關敢于堅持底線,嚴格執法辦案,面對所謂的“弱勢”違法者時不再畏首畏尾。讓人們不再對“碰瓷”者敢怒不敢言,進而讓社會更有序,人們更有安全感。

責任編輯:ERM523

相關閱讀

亚洲精品欧美精品,亚洲人成在线影院,亚洲电影欧美电影有声小说,麻豆九一精品爱看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