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提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
作為西部的直轄市,內陸開放高地,近年來以阿里巴巴為代表的電商企業對重慶的數字經濟增長貢獻巨大,在滿足市民消費升級需求的同時,還帶動物流、消費、就業等層面的增長提速,持續助力重慶經濟高質量發展。
站在新年的起點,近日記者采訪了阿里巴巴集團,市級相關部門,深度挖掘電商助力重慶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鮮活案例,全面展現數字經濟為重慶經濟高質量發展帶來的價值。
新消費風生水起 買產品變為買服務
剛剛過去的一年,重慶市民的“剁手”力度可謂空前。去年“雙11天貓全球狂歡節”,重慶市交易額達34.09億元,較去年增長41%。“雙12”當天,重慶近萬商家通過支付寶發出700多萬張優惠券,吸引183萬人走出家門消費,一起體驗了一把線上線下融合的營銷狂歡。
電商節的消費數據,只是重慶市民“買買買”的一個縮影。事實上,消費,正成為重慶經濟增長的重要拉動力。根據重慶日報發布的數據顯示,2017年1-11月份,重慶全市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305億元,同比增長10.7%,其中電子商務功不可沒。根據阿里巴巴提供的2017年整體數據,在人均消費增長上,重慶排名全國第六位,在西部地區中僅次于西藏。
“電商的發展不僅降低了市民的消費成本,最重要的是,在消費升級的浪潮下豐富了消費者的體驗。”重慶社會科學院研究院丁忠兵告訴記者,以前網上買東西因為摸不到、試不了,消費者常常收到貨后不滿意。如今,馬云的“新零售”提出一年多,已經在重慶漸漸落地,并打出了“體驗”牌,持續向線下發力。
記者了解到,在2017年天貓雙11期間,重慶的新光天地、龍湖時代天街、萬象城這三家商場率先加入“雙11”快閃店行列。在這些線下店鋪中,商家通過線上線下打通,不僅讓消費者同步享受天貓線上紅包、優惠券、滿減等促銷政策,還能坐擁“門店試裝、快遞到家”的福利。
“當前,消費形態正從買產品到買服務的方向轉變。重慶正以智慧商圈建設為重點,深入推進成熟商圈改造升級,促進產業融合發展。”市商務委市場體系建設處處長余曉玲介紹,隨著阿里等電商巨頭的布局,以及自身建設,如今新零售、支付等智能科技已經在重慶商圈中普及,在重慶市民在商圈購物、吃飯、娛樂、停車等,用一部手機就能搞定。
創造11萬崗位 數字經濟千人千面
2017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2017年的經濟增長預期目標,穩增長的重要目的是為了保就業、惠民生,既要適度擴大總需求,圍繞改善民生來擴大消費,又要依靠創新推動新舊動能轉換和結構優化升級。此前不久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也強調,要創造更多新崗位、培育就業新增長點。
作為數字經濟,電商也成為拉動重慶就業的一架“馬車”。 根據記者從阿里巴巴拿到的數據,2017年阿里在重慶直接帶動的就業人數就多達11萬人,其中絕大多數從事電商以及上下游服務產業。
隨著連接的上下游產業越發多樣,電商鏈衍生出的新“物種”新職業,也創造了更多就業形態——在九龍坡區留學生創業園,從海外歸來的高峰選擇與朋友合開網店,僅靠售賣文創產品,他在淘寶一年銷售額就達近百萬;在綦江區隆盛鎮,返鄉創業大學生唐均旺在村里開起了村淘服務站,幫助周邊農村采購網上商品,同時采購當地特色農產品網銷,一年的收入可達十幾萬;而在江北區某小區的菜鳥物流服務站,陳炳歡以承包的形式做起了包裹寄存的生意,去年雙11期間,他的收入更是突破2萬元。
著名互聯網分析師丁道師向記者表示,在各地互聯網經濟長尾效應下,特色買賣、細分產業層出不窮,就業正從工業時代的千人一面,到數字經濟千人千面。重慶社會科學院研究院丁忠兵研究發現,近年來重慶的電商核心人才也非常稀缺,尤其是既懂互聯網又懂商業的人才,在重慶的年薪可達數十萬。“電子商業把上下游的產業都整合起來,形成集群效應,不僅帶動了低層次的就業需求,同時還創造了高收入的職位,使得整個社會的創業就業環境更加和諧、健康。”丁忠兵如是說。
賦能中小企業 讓天下沒有難做生意
除了激發創業就業的熱情,互聯網新經濟體所搭建的科技與商業體系,也為不少在渝中小企業賦能。去年5月,阿里巴巴零售通來到重慶,做起了籠絡街邊小店的生意。這些阿里所謂的“零售小店”通過其統一采購、配送的方式,降低了街邊店、夫妻店的運營成本,豐富了商品種類。阿里巴巴零售通事業部西區總經理楊華向記者透露,截至2017年10月,阿里的“零售小店”已服務200萬到300萬消費者,零售小店的月平均銷售額增長率增長了20%左右。
“因為規模小,以前進貨都靠分門別類地自己采購,費時費力?,F在只需打個電話貨就送到家了,還便宜。”談到零售通帶來的改變,九龍坡區一位零售小店的老板告訴記者,由于如今與零售通合作后,可直接通過阿里巴巴的當地供應商線上訂貨,除了享受便捷的配送服務,還能采購到進口商品、天貓的“網紅”商品,以及農村淘寶等農副產品,吸引了一大批年輕消費者。
根據市商務委提供的數據顯示,截至去年12月,全市已培育發展電子商務市場主體15萬多家,在淘寶、天貓等平臺的網絡店鋪數15.1萬家。2017年,預計全市電子商務交易額突破1萬億元,網絡零售額600億元。
鄉村振興新機遇 一根網線做出大生意
作為既是大城市又是大農村的重慶而言,農村電商也為調整農業結構,解決“三農問題”,促進農民增收貢獻不少。來自重慶市商務委的數據,2016年,全市農村產品網絡零售額55億元,同比增長103%;2017年1-8月,全市農村產品網絡零售額58億元,同比增長83.1%。
曾今,“要致富先修路”的諺語,逐漸被“想賺錢拉網線”所替代。而一根網線給農村帶來的改變,已不再是農產品上行和工業品下行那么簡單,更多的是倒逼農業轉型升級,玩出新花樣。
“發展電商,不僅能促進消費,還能服務現代農業發展。”市農委相關負責人介紹,為適應電商消費,我市已培育區域農產品公共品牌22個。如云陽縣推出“天生云陽”區域公共品牌,對“三品一標”進行電商化改造,成為農村電商“網紅”。同時,一系列的線上線下聯動促銷活動,則讓更多農戶嘗到甜頭。如奉節縣通過開展聚劃算、電商網絡臍橙節等營銷活動,1年內銷售奉節臍橙3萬余噸、創收2.4億元;而通過“匯聚重慶”“巴渝火辣誘惑”等多場聚劃算促銷活動,“村紅直播”“電商進農村趕集”等節慶活動,則讓更多重慶農產品走向全國市場。
1月18日,阿里巴巴一年一度的“年貨節”將在重慶開幕
記者還從阿里巴巴獨家獲悉,。作為電商扶貧的重要項目,該活動落地重慶,也將大大提升重慶農村電商的發展速度。